熱情打招呼的是圈內比較有名的制片人吉爾-內特,負責過《白頭神探》、《云中漫步》、《狙擊電話亭》、《馬利和我》、《私人物品》、《弱點》等作品,從這些作品的內容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擅長沖獎題材選擇的人,還是個行家。
他本來也不需要對萊曼太過客氣——太過客氣的原因只有一個,有求于人。
對于他這樣擁有自己的事業和人脈的制片來說,好萊塢上得了檔次的制片廠都不會拒絕和他聊聊項目、提案什么的,他有太多去處,還能坐地起價。
但,很可惜的是現在的吉爾-內特在圈內有些尷尬,制片就是這樣,一時把握不準,資本對你的審視就會嚴格,怪就怪,07年他自信滿滿的跟斯蒂芬-范米爾合伙,說服了福克斯拍攝了一部魔幻片,大家也都知道,在那個時間段跟風玩魔幻題材的就沒幾個成功。
而他的失敗也是能跟《黃金羅盤》一拼誰更敗家的虧損榜大作《龍騎士》。
這部算上營銷成本肯定過了1.5億的A類作品,IMDB評分5.6,國內報收(30%)7503萬,要不是有些海外地區的民眾對這種燒錢的視效片存在市場饑渴的問題,國際(70%)拿到了1.75億,全球總累計2.504億,加之福克斯挽回損失的能力還算出眾,所以只虧了4300多萬。
這一數字對福克斯來說也算上傷痛了,那對吉爾-內特這種老牌制片人來說更是毀滅性的打擊,別的不說,他得看中多少沖獎項目才能賺到這些錢?
更關鍵的是,這是資本們對他信譽的崩盤,獨立制片都是靠眼光吃飯,如果有人對這方面不信任了,能操作的余地又有多少。只怕是任你口燦蓮花,別人也始終存在一絲猶豫。
“哈哈,有些冒昧,我們沒預約就過來了。”
電梯口。
今年已經58歲的吉爾-內特沒有絲毫資歷和年紀上的高傲,瞧著正主到了,連忙想過來握手。
“萊曼。”
來人掛著標志性的帶著苦悶的笑,從電梯里走出來。卻是李按導演。
這位拍完《無敵浩克》,但因為《色戒》在內地的那些事,躲了許久的清靜。近兩年,實在耐不住寂寞握起導筒,也只是拍了一部《制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這樣的回憶錄電影——一個同志作家在不經意間,促成了1969年的音樂盛事的故事。
“你們這是?”
社交的禮節過后,萊曼看著幾人問。
“這位是大衛-馬戈,操刀過《尋找夢幻島》的金牌編劇。”吉爾-內特先是介紹了三人組的最后一位,接著道:“我有個項目想法,很講究情感刻畫,所以找來了李按導演來拍。”
萊曼剛抬起胳膊與大衛握手,李按也是聞言回應,“揚-馬特創作的小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本書我7、8年前就讀過,本以為是不會有人想搬上大銀幕的,但真的等到內特先生找到我,我還是很心動。”
李按還是那樣的不會掩飾,“用一流的視效技術去講一個很平淡的主線:一個叫派的印度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的日日夜夜,沒有多余的角色,也沒什么娛樂性的元素,但它也很像一幅畫,很細膩的畫,揚-馬特為它賦予的海上畫卷,直到現在我都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