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召開的劇本會的主要工作是解構角色、梳理臺詞,讓演員們能對整體的表演方向有個全局的認知,方便對戲。
所以當主要演員們都到齊后,在萊曼的領導下,所有人都暫時全身心的投入了進去。
一連幾天,每天都是雷打不動的3小時圍讀會,各人的狀態越好。
而在外面,螢火蟲版《哥斯拉》熱映的潮流則迅速從日本刮向全球,引起轟動。
10月5日。
紐約的一家影評雜志專欄是這么描述《哥斯拉》爆紅的原因,也解釋了為什么哥斯拉拍了20幾版,日本那邊卻始終無法越過地緣,賣向全球——形象傳播度廣,不代表票房會高,畢竟,哥斯拉的形象產物并不局限于影視,海外民眾多得是從刊物、玩具等版權開發業務上獲知。
而作者點出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螢火蟲對于代入感和宏大的世界觀鋪墊。
說白了,你都不花錢,怎么大氣啊。
電影沒怪獸質感,沒這個基礎,觀眾能投入心神,身臨其境嗎,而反觀螢火蟲——“代入感對偏科幻的作品來說太重要了。
日本版不能輸出全球,輸就輸在太小家子氣,一看那建模和怎么也掩飾不了動作僵硬的皮套打戲,當然會讓人出戲。
換句話說,這樣一個巨大的只屬于怪獸的題材,場面的震撼性是一定要做足。螢火蟲版就勝在此處。
你說它劇情很創新嗎?沒有。
但當觀眾眼瞅著蟲型怪獸穆托蠢蠢欲動,眼瞅著它們雌雄相配破壞城市,放肆殺戮,眼瞅著它們高聳入云……坐在電影院的大銀幕前,觀眾能清楚的感覺到一種無助、弱小。
怪獸們,煽動翅膀,人類就灰飛煙滅;
怪獸們,邁動腳步,放射能量光波,再高聳的建筑也只能坍塌。
《哥斯拉》展現的就是借怪獸之殼表達一種自然的報復或者是強勁到人類抵御不了的破壞之力。
就像電影中充滿蒸汽感的機甲誓死抵抗,但能殺死穆托的始終只有比它更強的怪獸。又像地震、海嘯,那種自然的不可抵抗的偉力,人類無法消泯,只能等它們自己平靜。
故事的結尾,怪獸哥斯拉,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
大銀幕中的它延續了日方的核能設定以及亦正亦邪、無法被琢磨的思想。
它一登陸就把港口破壞的一干二凈,面對自衛隊也是毫不留情的尾巴橫掃,但在殺死穆托之后,除了一段像是宣誓主權般的仰天長嘯,基本沒有破壞什么便主動隱于太平洋底。
可以說,這種性格的延續刻畫也是本片的加分項。
當然,本片也絕不缺少幾只巨獸以暴制暴、以力打力的生死對決。
所以,作為一個業內人士的我十分看好螢火蟲對怪獸題材的挖掘,觀眾市場是一直有怪獸題材的需求的。
如果說前作還是聚焦機甲,此作的轉變無疑是好的。
把這個系列的重心偏向怪獸,從輻射面的受眾層次來講做得很對,觀影氛圍更棒。
住在大城市里的我們,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還是有相似的恐懼,
好像會有一種力量摧毀我們創造的以及擁有的一切。
這種心理和人類腦部力量發達、身體力量弱小的天然矛盾屬性,有著密不可分的心理沉淀關系,更是在暗暗比對著人類對過度攫取自然資源、害怕自然終有一天會把這一切都收回來的物種式恐懼心理。
總之,怪獸系列,絕對是螢火蟲這家廠商近年來最正確的拍攝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