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如果北美不能起步3億,海外3億,是不可能在交完稅后,把成本收回。
更別忘了,保本是影視行業最基本的追求,后續產出能不能對得起這種級別的投資回報率,還得看影片的后續發揮。
事實上,單以前期不針對觀眾反饋的市場反饋來說,這種流量產出對比《暮光之城:破曉下》都不如,究其原因,還是銀河護衛隊這個概念太冷門。
就像在項目立項之前也有漫威娛樂的管理層擔憂——
星爵、卡魔拉、火箭浣熊、樹精格魯特和毀滅者德拉克斯,這些角色都不是漫威漫畫最主流的角色,只不過是一些連載期間的填坑產物,連二流都不是,冷門角色罷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沒看過《銀河護衛隊》之前就算在大街上隨機采訪年輕一輩,也就是漫威電影最核心的年齡受眾群體,10個人有一個能講清其中一個角色的來歷都算了不起。
如此非主流且三觀不正,沒啥堅貞立場的角色們湊在一起,可見這局面有多么的混亂,好像根本沒有“核心人員”,也就是漫改作品的人物營銷亮點。
就算對于凱文來說,這也是有些冒險了,要不是萊曼完全支持他說得:用一個接地氣的團隊開啟宇宙篇章,更容易著墨,他都不敢投入這么大。
且在之前在金州國際動漫展放出拍攝概念時,也有被媒體質疑:“塑造這么冷門的角色到底是魄力驚人還是愚不可及?”
但到底,用詼諧的情節支撐,放映之后,圍繞“星爵尬舞”掀起的十幾個熱搜霸榜的驚人討論度證明了這個項目的正確性。
到了公映第二天,票房逆勢上漲,也更加證實了它的潛力。
此類情況的發生,除了《鋼鐵俠》和《美隊2》有過,在漫威項目里并不常見,因為熱度的問題,很多人都更愿意最先進場支持,消耗買氣后,還想超越首日的票房高度并不容易。
只不過,受到推特等社交平臺的自來水好評,那些等著《無敵浩克2》或者其他幾位主角篇章的漫威影迷,最開始肯定是對“沒名氣”的小角色們興趣不高,卻也被這般的討論熱度所吸引。
于是乎,第二天晚上6點左右的那場放映上座率,不可思議地達到了百分之93,逼平了眾多迷妹的神級瑪麗蘇系列《暮光之城最終章》首日放映的盛況,且4場的平均上座率也來到了百分之79,當天入賬3758萬。
網絡時代的影視行業就是這樣,一旦觀影第一場的觀眾贊不絕口,就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整個影市都會沸騰起來,在羊群效應下,興致勃勃追逐流行的自然大有人在。
哪怕《銀河護衛隊》的角色事先沒什么人氣基礎也無所謂,畢竟不是誰都跟蜘蛛俠、韋恩老爺一般是幾代觀眾的烙印,到頭來拼得還是觀眾的接受程度,和制造商對所要傳達的內容刻畫出的立體感。
到了第三天,較首日小幅度滑落,報收2533萬。
至此,第一個周末結束,《銀河護衛隊》在北美總收下了9432.8萬美金的票房,連同第一批排好市場的地區,三天全球總票房達到2.04億,毫無例外的排在12月16號-18號這一周的周榜第一。
當然,現在的影市規模是容得下競爭的,何況觀眾的娛樂選擇很多,電影出佳作,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進場,人數規模的變化并不考驗某一家廠牌。
所以像小羅伯特-唐尼和裘-德洛搭檔,并輔以蓋-里奇這位轉切線程的敘事狂魔,被一些腐女盛贊為“年度最佳*****”的《大偵探福爾摩斯2:陰影游戲》也于首周入賬了近3963萬美金排在第二。
想想,華納出品該系列的第一部撞上了《阿凡達》,導致光靠票房很難回本,結果這第二部又撞上曼恩傳媒的王牌項目——
所幸,《銀河護衛隊》畢竟不是《阿凡達》那樣的視覺神片,給它的壓力少很多,憑借這個級別的開畫和同比第一部一點也不差的質量,倒是可以穩當賺錢了。
而對比藍蝶基于“漫威”整體營銷的推廣策略,華納則是在紐約的時代廣場租了一個月最核心的廣告位,路過的民眾一抬頭就是唐尼和裘德洛同框的那副海報——華納還是很懂的,知道觀眾會對什么有興趣。
而撇開戲里戲外那閃瞎鈦金狗眼的基情(英倫調調,懂得都得),電影在懸疑情節設置方面找來了一大票劇集編劇負責創作,燒腦的同時,劇情節奏一直很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