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號,新的周一。
對于上個周末21號-23號的影市發生的事而言,依舊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漫威喜的是《銀河護衛隊》以4219萬票房取得連冠,并以整體跌幅不到百分之51的下滑曲線在4088家影院里,單館入收10320美金,且周日對比周六以及周六對比周五的平均環比跌幅驚人的維持在了百分之14(說明觀眾買氣比較穩定)。
所以第二個周末過后,《銀河護衛隊》的北美票房累計來到了1.765億,全球入賬4.37億;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華納喜的是,周榜排在第二位的還是《大偵探福爾摩斯2》,收下了1747萬的周末票房,它的上映影院沒變,依然是3703家,一周下來接近55%的總上座率也讓電影圈屢屢投去關注,總之它對于自身市場受眾延續的也頗為穩定;
阿湯哥也很喜,《碟中諜4》不減反增,控制開畫院線,以口碑、饑餓營銷的策略實施的很成功,在拿到1325萬后,因為開畫規模的問題,曲線比《銀河護衛隊》還要平滑,后勢十足的同時民眾對他的好感度節節拔高,不再像2年前被黑得那么慘;
可上述的人對影市成績都能接受,那愁的是誰呢?
愁的自然是斯皮爾伯格、彼得-杰克遜以及承銷這兩位聯手制作《丁丁歷險記》的發行商派拉蒙。
這片口碑還行,但就是沒人看,3D+動捕CG的制作模式在好萊塢就沒成功過,前有《貝奧武夫》,后有經典長篇漫畫翻拍《丁丁》。
雖然卡梅隆在拍完《阿凡達》上映席卷時在某個采訪里說過他對里面為什么要用真人代替一部分渲染工作反而加大了工作量的行為做過注解,說角色CG需要靈魂。
這句話好像也是對當年《最終幻想》的慘敗,觀眾評價代入不適有一定的見解可能,畢竟在恐怖谷效應的心理驅動下,大部分人看到模仿逼真的影視作品總感覺怪怪的,知道它是“人”,但也不是人,硌得慌。
但問題是,運用了這么多、這么燒錢的前沿拍攝技術搞出來的產物《丁丁》,它確實讓“角色”更活靈活現,但卻忽略了動畫片不需要太強的真實感。
《阿凡達》終究是未來科幻,《丁丁》的爭取受眾卻是應該瞄準兒童、少年市場,走的是類似迪斯尼那樣的合家歡類型。
但偏偏《丁丁》上映后,小孩子們不喜歡《丁丁》。
非要說的話,他們可以對皮克斯那種一板一眼的建模渲染打造的3D動畫熱愛不已,卻對同樣制作精良非常燒錢且擁有比較廣闊的閱讀基礎的《丁丁》喜歡不起來,也足以看出有多大的差距。
當然,據一部分媒體報道,一開始,斯皮爾伯格是想把電影拍攝成一部真人電影來著,他向彼得-杰克遜尋求技術支持,希望他的維塔數碼能幫忙制作一只逼真的白雪。
可陰差陽錯的,杰克遜本人恰好又是丁丁的粉絲,他說服斯皮爾伯格,漫畫片就應該用動畫的方式搬上銀幕。
后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兩個人一拍即合,斯皮爾伯格也接納了他的建議,引入杰克遜當本作的制片。
于是等到斯皮爾伯格用了32天的時間就把相應的攝制部分完成,而彼得-杰克遜卻因為忙著《霍比特人》,只是在開機的第一天出現在了片場,隨后就沒來過,只是偶爾用會議軟件通過遠程聊天了解影片的進程。
直到這部本該讓人“震驚”,兩個頂級大導合作,結果化學反應不怎么好倒也是變相的震驚了好萊塢。
怎么說呢,它讓很多人都跌碎了眼鏡,都不能說影片發揮失常,因為它評分和專業水準都在,審美這一塊拿捏的死死的,完全不是爛片,但它卻得到了爛片一般差勁的成績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