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自23日公映,很輕松的在院線那部拿到了3087家影院的放映規模,畢竟院線老板們哪知道彼得-杰克遜+斯皮爾伯格的組合都能輸,可事實就是影片首日只收到了230萬的票房。
從第一天上映,到第一個周末結束,每天的票房百分比都沒有增加多少,這簡直就是未老先衰、命不久矣的勢頭,毫無疑問……它成了這個年尾圈內最大的一個失敗案例。
派拉蒙呆住、北美院線聯盟也有點不知所措,就連第三次跟彼得-杰克遜合作的動捕一哥安迪-瑟金斯也有點懵,毫不掩飾在記者面前的懵逼樣——
《丁丁》1.3億的制作經費,絕對不低于5000萬的宣傳成本,可以說派拉蒙給得待遇并不低,也很看好這部作品的市場前景,但首周末不到970萬的票房,平均每家電影院只收到了3132美金。
3D廳票價8.9美金,也就是說這三天下來,每家電影院只有350多名觀眾去看了這部電影,按排片三場計算,每場不到38位的選擇實在是對不起這等卡司和宣發規模。
如果是B級片,這數據非常優秀,但放到A類動畫大作上,就是非常拉跨。
為什么?
《洛杉磯時報》是這么點評的:“《丁丁歷險記》顯然是一個失敗的嘗試。
盡管是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但是在這部動畫上映之初,我其實并不是非常的看好。因為之前有幾部類似的動畫都遭遇了不同的失敗。
第一部是2001年的《最終幻想:靈魂深處》,投資1.37億美金的電影,最后票房只有3200萬。關于賠本的原因眾所紛紜,我認為,除了缺乏一個吸引人的劇情主線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當時人們對CG真人電影的接納度不夠;
到了2007年,預算1.5億的《貝奧武夫》上映,北美票房為8200萬美金,全球總票房1億九千多萬,也是賠了,但第一個實施了利用真人建模動畫角色的路子,讓觀眾初步了解了這樣的方向。
《貝》其實本事故事也算熱血、精彩,但是仍然沒有讓人感到拍手叫好的地步;
再就是2009年末、10年上半年《阿凡達》的熱映,一舉推廣了3D電影的概念,它對于以后3D電影的普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本身它的噱頭可不是CG動捕,那只是其中加分的一項。
那對于我來說,看完《丁丁》,3D效果還是贊的,比大部分偽3D片感官更舒適,并不刻意,而且故事也講得順暢,能看得出制作團隊的用心。
比如丁丁的材質比一般的三維動畫要做的精細,觀影過程中你甚至可以看到角色的頭發絲和皮膚的小雀斑。
甚至說對那些喜歡英倫范和復古風的影迷,在這部電影中會體驗到操著歐洲口音英語的丁丁對抗拿著老式機關槍的歹徒。
但也僅限于此了,它終究給不了眼前一亮的感覺。
所以很遺憾的是,《丁丁》的存在還是證明了用動捕的方式填充動畫CG是一種錯誤的思路,特別是當它定位兒童、青少年市場,但這兩個年齡段的觀眾卻對此毫無興趣的時候。”
相比紙媒的委婉,網絡上的一些影評自媒體可就犀利多了,尤其是某位大v帶著刺的發聲——只能說:斯皮爾伯格的那套東西有些過時了。
“看《丁丁歷險記》給我一種很別扭的觀影感受:說還原吧,丁丁的翹發造型、小狗白雪、阿道克船長的船長服、杜邦兄弟的拐杖禮帽都跟原著別無二致。
只不過,從2D的平面簡筆漫畫,翻新至形象更為細膩逼真的3D動作捕捉動畫,怎么看都跟童年的記憶掛不上勾,一入眼,心里就覺得不對味。
當然,本片有斯皮爾伯格和彼得-杰克遜兩位好萊塢頂級商業導演坐鎮,節奏感是一如既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