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一家成立于04年的獨立制片廠牌開放道路膠片以一部口碑不錯的劇情片《灰色》登頂周榜后(1965萬的開畫成績),《銀河護衛隊》除了少部分非票倉地區還在上映,其他地方都已下畫。
年度午夜場第一;周五票房榜冠軍;12月累計票房第一;全球IMAX開畫票房年度第一;(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海外的177塊巨幕)。
連續四周霸榜,連續十周前五;
得益于內地市場的全線熱映,其全球票房突破7億美金,不僅成為歷史上6部突破7億門檻票房的作品,更超過《美國隊長2》(7.14億),晉級為歷史上表現第2好的漫威影片,僅次于《復仇者聯盟》的15億;
截止到此時,影片內地總票房5.96億元,北美總票房3.34億美金,全球總票房累計為7.53億美金,可以說,《銀河護衛隊》除了讓圈內人再度刷新對漫威出品的印象后,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實質的、隱性的、長線的利益。
而對圈內的人來說,這個2月,其實也不止是關注一下《銀河護衛隊》的下畫抑或是即將熱鬧的奧斯卡頒獎季,更重要的還是大家的“飯碗”容量。
沒錯,圍繞WTO新一輪的邊貿談判有了實質性的進展,2月3日,美聯社率先發聲,稱內地引進片的分賬標準雖“遺憾”的未向國際看齊,但也取得了重大進步,一是數量,二是利潤,環境都比過去要好。
至于中間有多少拉鋸,媒體向來是忽略的。
所謂的“美元霸權”的本質,到后世內地觀眾的認知漸漸深刻,也漸漸揭下了“自由”的面紗,但在12年,此條通知一出,好萊塢的人自然高興雀躍,總歸內地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第三大票倉,分賬每優待引進片一分,帶來的都是巨大利潤。
而對內地的影視創作者來說,就很復雜了。
京城。
年節接近尾聲,卻還彌漫著些許年味。
對內地電影人來說,雖主管部門暫未公布協議細節,負責發行進口片的中影和華夏也未給予正面回應。
可據美國多家媒體報道、討論的相關內容,言之鑿鑿,肯定有譜,比如,在20部分賬大片的基礎上增加50%的配額,更有美聯社詳細的指出是14部,新增的主要是配合IMAX、3D這樣的“配適型”大片;
其二,美國大片在華票房分賬比例將從13%提高到25%,比如《變形金剛》在中國取得10億元人民幣票房,按照新的分賬比例美方的收益將從1.3億提高到2.5億元,三下五除二,也有個小3500萬美金,比大部分海外地區營收強。
好萊塢的分析師都在討論,此舉將刺-激美國片商加強在內地的宣傳力度,不會再“冷落”那邊的宣發工作,而內地的一些人則是對著新出爐的影市總成績131.15億元人民幣,20余部引進片就超49.1億元,占37%的報表發愁。
如果還多給配額,很容易想到是個什么樣的狀況——對內地電影沖擊是難免的,拼視效,都質量碾壓了,以《阿凡達》帶動的“加強”大片有多猛,他們又不是不知道。
但知道又想什么用呢。
吵吵鬧鬧的,各級發行、制作,包括那些老電影廠的人都在問詢、煩惱,但該推行的還是推行了。
放開市場,不是簡簡單單4個字,進入WTO的好賴,很多文章也都分析的清楚,對內地電影行業來說,陣痛一詞好像也就解釋了,畢竟往好了想,這叫鞭策,往壞了想,是逼著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