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某局的一紙文件還是下達了。
此番核心,“處處”透露著海外制片廠的利好,自然又是引起軒然大-波。
內地觀眾倒也沒那么在乎,看電影嗎,娛樂為主,人美國大片好看,你不爭氣總不能逼著人家不選擇吧。
說得露骨一點,以前的時候,都不把觀眾當回事,來來回回產出的都是爛片嗎,人想看電影,都沒了興趣去電影院,那沒有觀眾,電影院的人會在乎美片、法片抑或是印度電影呢?總得先把觀眾爭取進來。
這么一想,好像是有點積極、主動的意思,有點讓特斯拉入華那味了。
事情到處在傳,又已成定局,某V上,馮鋼炮同志發聲,稱此舉有三大好處。
一、好萊“虎”來得越多,電影人的創作空間就越大。因為把關的尺度是一個標準,他們能拍的內容我們也同享。
二、打擊盜版更嚴厲,不然好萊“虎”真跟你急,這成果我們也分享,這回有好萊虎撐腰,看你們誰還敢(盜版)。
三、對觀眾是好消息。優勝略汰。怕什么呢?無非是一個選擇,看還是不看。
一些導演在下面附和,也認為是好事,“中國電影市場對美國開放,毀掉的是那些靠僥幸,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場取得某種成功的電影制作者,對提高中國電影的整體制作水準,對符合電影規律的制作者,只能是幸事,中國電影雖暫有疼痛,長遠來說,無疑好大于壞。”
當然,陰陽怪氣或者樂觀的終究沒那么多,更多的導演、制片則高喊“狼來了”,稱好萊塢是洋槍洋炮,現在“長城”開了口子,希望有關部門創造條件讓大刀隊實力變強。
兩種聲音下,反倒是那些真正研究市場的學者頗為中肯,“這些年中國電影在進步,但粗制濫造的作品也很多。從長遠來講競爭不可怕,電影貿易的爭端從來不是零和博弈,不是說美國好,對中國就一定壞。與其胡亂想,不如想辦法提高觀眾的需求,讓整個市場越來越繁榮,倒逼好萊塢。”
而讓俺來說,這是一場仗,不見血也不會兩敗俱傷的仗,都在說華語電影走出去,但事實就是很多地區對亞裔有偏見,看到海報上的面孔都不待去看的。
再加上,俺有些不清楚為什么有人這么文化“不自信”,偏見歸偏見,還有人覺得換個皮不行?可拉倒吧,故事底子擺在那,好片就是好片,讓白人演員演,無非是打入市場。懂得自然懂。
電影,終究是考量一個劇組怎么講故事,用商業還是藝術化講不重要,重要的是講出來后有觀眾買帳,美國觀眾是觀眾,內地觀眾或者日本、黑人的就不算?什么道理。
水土不服或文化隔閡不是沒考慮到,而是大部分商業片本身就降低了門檻。就像亞洲之于動作、泰國之于恐怖、日本之于熱血漫(美國還真不怎么看少女或戀愛漫)等等,顯然都是照顧了好萊塢環境的題材元素。
外面,中美各國還沉浸在新的分賬標準中,或興奮或痛恨的聲音、情緒在傳遞,參與的名人越來越多,兩地漸漸演變成兩種氛圍。
萊曼看著這熱鬧的場面,手中的車鑰匙抖得歡快,卻面對各種采訪或朋友、伙伴、盟友等相關的問題只聽不答,仿佛一切都與他無關,只是一個見證者。
偏偏他這個見證者是很多好萊塢廠商眼中對華進展最為順利的,反而更要煩他。
唉,越敏感、牽扯到兩方經濟體的話題就越引人入勝,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飯碗和利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