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大明的平民們,只要有點本事,還能讀書,都會選擇科舉。
再不濟,也可以考個秀才回去,開個小學堂,做個教書先生。
若是表現的好一點,說不定還能混個官當當。
但是大明希望小學不同。
你不懂儒學也沒關系,但只要你懂科學,成為科學家,也能在朝廷做官。
再不濟,也能在大明各地教書,或者在大明新崛起的產業中任職。
只要上了大明希望小學,就能養家糊口,甚至賺大錢。
怎能不讓人瘋狂?
“第二個消息,就是醫學了。”
朱雄英又道:“不過,《赤腳醫生手冊》的編撰,還需要一段時間,解縉,你來負責。”
“不過,各地的醫院建設也不能停。”
“每一個府州,都必須要有一家大型的醫院才行。”
“每一個縣,都必須要有一家小醫院。”
“楊士奇,這件事就交給你了,不過,戶部的銀子,你不能動,要用就用大明國企的銀子!”
“臣遵命!”
解縉,楊士奇都站了起來,抱拳還禮。
解縉回去后,第一時間就將這兩個頭版新聞給寫了出來。
其中一份詳細介紹了大明的教育制度,特別是大明科學院的建立。
洋洋灑灑上千字,將大明新的教育制度,講得清清楚楚。
甚至連畢業后要去哪里工作,都有明確的說明。
其中不乏舉例子,給大明貧民們以希望的例子。
第二本書,講的是《赤腳醫生手冊》,以及大明公立醫院的建立。
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大明各地的施工隊,都會選擇合適的地點修建醫院。
還有一些民間的醫生,也會被吸納到醫院去看病!
一天后,一份份報紙照例從應天城發往大明各地。
這一日,茶館、戲院之中,依舊有說書先生在講述著今日的頭條新聞。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在這個時代,識字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光是應天城的報社,就可以供應全國的報紙,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購買。
大多都是去茶館聽新聞。
當戲班子的說書先生將今日的新聞一說出來,所有的人立刻就坐不住了。
“朝廷到底想干什么?那豈不是說,大明希望小學,比國子監要好得多?”
“想那么多干嘛,你兒子還能入得了國子監?不過,大明希望小學還是可以的。”
“不錯!大多數人都去不了國子監。”
“不過,去了大明希望小學,也有很大的好處。”
“我隔壁村的一個后生,在應天城讀書,成績很好,拿到了獎學金。”
“現在跑到東勝州去當什么工程師了!最近他爹在應天剛買了一座宅子!”
說書先生看著下面的議論,沒有反駁,而是繼續拱火。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明科學院是由朝廷控制的,誰要是能進,就能拿到朝廷的俸祿!”
“那豈不是說,也是做官了?”
各地的說書先生,都是聰明人。
為什么茶館戲院每天早晨都人滿為患?
還不是大明的報紙太火了?
他們都是靠大明報社吃飯的,所以,他們也不可能抹黑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