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的較量就是如此。
一招不慎,滿盤皆屬。
而自始至終,周墨甚至對此都沒有回應過。
因為他壓根沒時間回應。
希望周墨能夠分享經驗,開座談會,交流技巧,哪怕只是說兩句的人實在太多了。
每天打來的電話,發來的信息,都成堆成堆。
沒辦法。
三十四億的票房,就是這么誘人。
但周墨只是象征性地參加了兩個級別足夠高,且躲不開的會議之后,便拒絕掉了后續所有邀請。
有些會是真的沒有意思。
一個所有人都明白的問題,開上幾個小時的會,說來說去說不到點子上。
每個人都在分享對電影市場的見解,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切入視角,唯獨切入不到觀眾身上。
周墨一開始也曾覺得以他的地位,沒準能讓一群掌握資源,或者能把關的人稍微改變一些,做出些從觀眾角度出發的事情。
但很顯然,他所作的一切全都是白費功夫。
所以,周墨干脆就不去了。
去個毛。
有那時間,不如多整點兒作品,把錢掙到手。
掙的錢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人按著你的方向走了。
夸張點兒說,如果有一天,整個國產電影的市場,有一半的票房是山河公司砍下來的,那其他人哪怕再不愿意,也得乖乖提高自己作品的質量。
周墨本以為這個想法很扯淡。
他自己都不信。
一家公司再怎么滴,也不可能砍下市場一半的份額。
但后來他又想到國內這幫人的騷操作,硬生生把一個市場搞到萎靡不振,消費者不斷離席,決絕消費,反而覺得大有可能。
七月下。
周墨完成了《莘莘學子》的所有工作。
總算是能夠把經歷放在《人民的民義》上。
既然已經開始插手了這部戲的制作,那干脆就多干一些。
山河公司。
辦公室。
周墨在這里見到了《名義》的三位核心。
導演李露,制作夏東海,編劇,同時也是原著作者周眉森。
周墨跟三人打了招呼,三人反應各不相同。
周眉森比較輕松,這位是作家、編劇圈的老前輩了,跟周墨早就認識,兩人時不時還會討論一些劇情。
夏東海不用說,已經見過了。
最激動的莫過于李露,這位也是老導演,但在此之前,一直算不上特別出名。
前世,真正讓李露大火的,還是《名義》。
之前,李露聽說周墨開始接手劇本,并且提出修改意見的時候,他一度以為周墨準備重回電影圈了。
為此,他緊張了好幾宿。
盡管在資歷上,周墨比不過他。
但成績上,人家新版《神話》的收視率,現在還在榜單上掛著呢。
周墨如果真的想要當導演,沒人能爭得過。
好在事后周墨也說明了,并不打算當導演,只是可能會把控一下電視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