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帕克勛爵看似明智的決策,卻讓亞歷山大惱怒得幾近瘋狂。
因為即便他連續用彈射器轟擊城墻長達一周之久,那城墻卻依舊如同一頭倔強的巨獸,雖身上出現了些許傷痕,卻并未出現任何真正足以使其崩塌的裂縫。
那些被擊中的石頭上,確實出現了絲絲裂縫與裂痕,可即便部分石塊斷裂,卻并不意味著整面城墻會隨之轟然倒塌。這些損傷,對于堅固的城墻而言,不過是皮毛之傷。
而且,由于亞歷山大的攻擊并未對城墻造成實質性的致命威脅,帕克勛爵自然沒有理由像龐提庫斯勛爵在塞薩利戰役中那般,冒險出城阻止亞歷山大。
追根溯源,這一切皆因亞歷山大根本沒有足夠強大的“火力密度”,無法迅速將城墻摧毀。
他此次出征,一共攜帶了三十二架投石機。
這一數字的由來,源于通常情況下,一個五百人的營隊僅配備一臺彈射器。如此計算,亞歷山大麾下約一萬五千名步兵,理應配備三十臺。
所幸,坎比西斯從庫存中額外調撥了五臺增援,以防不時之需。
然而,在之前的戰斗中,亞歷山大也遭受了諸多損失:一臺在馬赫特勛爵進攻菲羅斯島時被敵方奪走;一臺在橋梁坍塌時不幸沉沒;還有一臺在運輸途中,因不堪自身重量,從中間折斷,墜入泥漿之中。
盡管在一條戰線上布置三十二臺彈射器,乍聽之下頗為壯觀,但對于完成摧毀城墻這一艱巨任務而言,卻遠遠不夠。或者說,至少無法在短期內達成目標。
回想進攻瑟薩莉之時,亞歷山大麾下擁有近百座這樣的攻城器械,即便如此,他依舊耗費了數月時間,歷經諸多謀劃與準備,才最終將城墻攻克。
當時,為了彌補地勢上的劣勢,亞歷山大下令使用水泥修筑攻城工事,甚至不惜瘋狂地使用實心鐵球作為射彈。那些密度極高的射擊,威力巨大,給敵方城墻造成了沉重打擊。
但此刻在此地,亞歷山大卻無法使用水泥,只能無奈地以石頭替代鐵球。
因為他所攜帶的鐵球,大部分已在莊園保衛戰和海戰中消耗殆盡。而由于船只數量有限,時間又極為緊迫,坎比西斯根本無法為增援部隊提供大量的鐵球。
他們所獲得的補給,僅僅能夠維持一場戰斗,遠遠不足以支撐一場曠日持久的圍攻。
如此一來,很快便導致了彈藥短缺的困境。
因為在這一帶,想要尋覓到優質的大石頭并非易事。
凱拉周邊地區地勢平坦開闊,盡是肥沃的農田,村莊星羅棋布地散布其間。
這里,堪稱當時的黃金地段,源源不斷地出產著大量糧食,有力地保障了侯爵首都的正常運轉。
然而,這片富饒之地,卻無法滿足亞歷山大如今對優質彈藥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