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稅收也并非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這3000萬羅帕爾至少足夠支付許多小額的輔助成本,其中之一便是雇傭稅務員的費用。
對于亞歷山大而言,這屬于一項固定成本。因為即便他停止收稅,也依舊必須維持這個部門的正常運轉,以便在未來倘若有收稅需求時,能夠隨時恢復征稅工作。
畢竟,停止征稅并不會讓他的財政狀況變得更好,反而可能使后續的財政管理陷入困境。
那么,為何亞歷山大坐擁約400,000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稅收卻如此之低呢?值得慶幸的是,這并非源于腐敗問題,也并非他缺乏征稅能力。
造成如此巨額財政赤字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原因,是亞歷山大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的稅源。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項政策,便是給予提比亞農民三年的稅收寬限期。
他之所以這樣做,旨在幫助那些飽受戰爭創傷的土地盡快恢復生機,同時提升自已在民眾中的聲望。
幸運的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兩個目標都有實現的希望。
然而,這項政策卻帶來了一個不幸的副作用。在一個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是農民的國家,農民繳納的稅款基本上不僅占據了國家收入的絕大部分,甚至可以說幾乎構成了全部收入來源。
所以,通過這項政策,亞歷山大實際上在三年內停止了向提比亞斯收取“租金”,與此同時,還投入了創紀錄的資金來推動當地經濟的啟動與發展,期望借此在政治層面收獲成功。
亞歷山大資產負債表出現如此巨大赤字的第二個原因,與一些巧妙的“會計技巧”有關。
賬面上所呈現出來的數字,往往比實際情況要糟糕許多。
比如說,亞歷山大付給耕種他田地的佃農工資,無論這一數額有多高,最終這些佃農為他生產出來的糧食,其價值足以彌補工資支出。
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實際上并沒有在這一過程中損失錢財——他只是將現金轉化成了商品。
而后,當他手下的工人拿著從亞歷山大那里獲得的工資,再把同樣的谷物買回來時,這些商品又再度轉換成了現金。
從“會計”的角度去審視,亞歷山大賬簿上的“資產”價值實際上保持不變,甚至還略有增加,因為亞歷山大出售谷物的價格,自然是高于他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價格。
類似的情況在許多其他商品交易中也同樣存在。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亞歷山大所支出的資金,最終又回到了他自已手中。
但由于一些巧妙的會計手段,這種資金的流轉過程并沒有在賬簿上清晰明確地體現出來——支付的工資從未與生產商品銷售所產生的利潤進行直接對比。
同時,盡管從貨物銷售中產生的稅收較少,原因在于贊贊大多數貨物的稅率較低,但實際上全部銷售收入都進入了領主的國庫,這本應算作稅收的一部分,卻也未在賬面上明確體現。
必須牢記的是,在當時的背景下,領主的個人財富與國家財富并沒有明確的區分。整個封地都被視作他的個人財產,他有權隨意支配由此產生的財富——無論是用于個人享樂,還是用于領地的保衛與改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