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所提及的例子,絕非亞歷山大在財務管理上的唯一“謀略”。還有一項頗具深意的舉措,便是他對提比安城邦的資助。
他撥給當地貴族用于城市管理的資金,絕非無償贈予。這些錢被視作一筆需逐步償還的一次性貸款,或者作為交換,當地貴族需給予亞歷山大一些其他形式的優惠。
比如,允許他在貴族的私人土地上駐扎軍隊;將自家女兒嫁給忠于亞歷山大的人;甚至要求他們皈依蓋亞信仰,并在今生與來世都向亞歷山大宣誓效忠。
如此一來,亞歷山大實則是將大量資金轉化為了自身的影響力。這并非單純的支出,而是一種極具遠見的投資。
而亞歷山大“官方”收入看似稀少,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原因在于——他足夠富有,現階段并不急需這筆錢。
“倘若我有能力獨自治理國家,又何必向民眾征稅呢?與其讓錢財在我的國庫里閑置積灰,倒不如讓民眾拿去消費,以此促進經濟的發展!”亞歷山大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隨后又略帶狡黠地補充道:
“況且,我這般花錢并非全然出于利他之心。我的名下直接掌控著如此眾多的人……這賦予了我更大的權力去支配他們。”
納稅之人,自然會期望從政府那里獲取相應的回報。反之,沒有稅收,呵呵呵……“無代表,無納稅!”——某個偉大的民族曾這般吶喊過!
“倘若我不依賴他們的錢財,便無需受制于他們。相反,我能夠憑借自身的資金,去制定自認為恰當的政策。我敢斷言,要是我依賴他們提供資金,各大工會,甚至那些貴族,都不會像當下這般順從。”
由此可見,降低稅收亦是亞歷山大針對貴族所施行的國內政策的一部分,目的便是打壓貴族勢力。
這是他從歷史中汲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教訓——一旦國王陷入財政困境,不得不向家臣討要錢財,便會逐漸喪失權力。
歷史上此類事例比比皆是。
1215年的《大憲章》明確規定了英國國王的權力界限,其誕生的部分原因,便是國王約翰征稅過高,引發了貴族們的不滿與反抗。
查理一世國王在1649年被斬首,根源在于他拒絕聽取議會在稅收等諸多問題上的建議,最終導致與議會的矛盾激化。
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是破產的國王路易十四召回議會以提高稅收,而后貴族和神職人員卻一再忽視第三等級(議會中代表普通民眾的群體,承擔了幾乎所有的稅款)的訴求,引發了民眾的強烈憤慨。
俄國革命更是建立起了一個全然不同的經濟體系,沙皇尼古拉在破產之后,無力保障民眾的生計,從而引發了社會的劇烈動蕩。
這樣的例子幾乎數不勝數……幾乎每一個致使國王和君主權力被削弱的事件,都與經濟息息相關,進而與稅收緊密相連。
當人們衣食無憂,有房可住,有火取暖,能遮風避雨時,往往不會輕易發起叛亂。同理,除非局勢糟糕到極點,否則貴族們也很難聯合起來推翻統治者。
他們需要一個正當的理由來違背自已的誓言。
倘若貴族試圖逆勢而動……那么通常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我們可以以尤利烏斯·凱撒為例,這便是對此最好的例證。
這位羅馬將軍兼參議員深受民眾愛戴,因為在眾人眼中,他是解決共和國諸多困境的希望所在。然而,另一方面,因意識形態的分歧,他遭到部分參議院議員的嫉恨。
這些陰謀者絕無法接受“獨裁者”的存在。
于是,盡管此舉代價高昂,且在輿論上并無明顯優勢,他們還是痛下殺手,將凱撒置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