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未來像被濃霧籠罩的沼澤,一步踏錯就是萬劫不復。可轉念一想,世間萬物本就有始有終,阿哈德尼亞本就是由一眾自治諸侯國拼湊起來的,如今走到這一步,或許也是宿命。
“好吧。”將軍最后看了托勒密一眼,“您會得到您想要的軍隊。但將來帝國分崩離析的時候,請允許臣告訴世人——我曾勸過您。”
托勒密沒有說話,只是揮了揮手,示意他退下。
大殿里再次陷入死寂。托勒密重新坐回王座,抓起桌上那只盛滿琥珀色美酒的金杯,仰頭猛灌了一大口。辛辣的酒液嗆得他喉嚨發緊,卻壓不住心頭的狂躁。
他一杯接一杯地喝著,直到杯底朝天,才重重將杯子摜在地上。
“亞歷山大……你以為我是那么好欺負的嗎?”他喃喃自語,眼中閃過一絲虛幻的希望,“十萬大軍,就算是農民,堆也能把你們堆死。倫薩的城墻,會是你的墳墓!”
就在托勒密抱著這絲幻想飲鴆止渴時,亞歷山大的大軍正馬不停蹄地向帕爾馬城推進。
帝國的疆域內,一道道命令正加急傳遞——戰場上殘存的正規軍、守衛城鎮的駐軍,甚至連南提比亞斯的地方部隊,都被勒令放棄陣地,星夜馳援倫薩。
所有人都明白,倫薩戰役將是這場贊贊獨立戰爭的終局。帝國會不會在這場戰役后徹底崩潰?現在還沒人能說清。
畢竟,那些諸侯國抱團取暖了這么多年,未必愿意輕易散伙。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這場戰役之后,大陸的權力版圖,必將天翻地覆。
與此同時,帕克城外的武器測試場里,路德維希正站在靶場中央,指尖摩挲著手里那支造型奇特的步槍。
槍身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零件的接縫處嚴絲合縫,透著工匠的心血。這是他鉆研了無數個日夜的成果。得益于汞富里曼酸鹽等化學技術的突破,還有雷管的發明,這個困擾了他許久的設計終于成型。
“施密特針槍……”他低聲念著這把槍的代號,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這把單發栓動步槍的擊發原理獨樹一幟——一根細長的鋼針會穿透紙質彈藥筒的末端,精準撞擊里面的雷管。
只需輕輕扣動扳機,雷管引爆,就能點燃筒內的火藥,推著子彈呼嘯而出,飛向遠處的靶心。
該步槍配備一根85.7厘米長的槍管,槍管表面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內部螺旋狀的多邊形膛線細密規整,像一圈圈咬合的鋼牙,既能減少彈頭飛行時的摩擦,又能賦予其穩定的旋轉力道。
它發射的鉛合金彈頭沉甸甸的,彈頭頂端呈圓潤的弧形,尾部卻刻著細小的凹槽,落地時能激起更醒目的煙塵。
這把槍的瞄準具是梯形機械瞄具,標尺上清晰地刻著100米到1600米的刻度,陽光照在刻度上,反光刺眼。
不過說實話,這1600米的最大射程還是顯得有些樂觀——畢竟戰場上的風、濕度,哪一樣都能輕易打亂子彈的軌跡。
與亞歷山大前代的針式步槍相比,這把槍在制造時顯然更注重耐用性和可靠性:加固的閉鎖系統像咬合的鐵鉗,即使在泥濘或沙塵中也能穩穩卡合;
針式瞄具設計成可拆卸的模塊,萬一損壞,只需從槍機后部擰下固定螺絲,就能輕松更換,省去了拆整槍的麻煩。
總體而言,它的外觀與亞歷山大前世的毛瑟m1871型頗為相似,槍身線條利落,沒有多余的裝飾,只在槍托底部刻著一行細小的生產編號。
路德維希還為它設計了一種新型刀片式刺刀,刺刀根部有旋轉卡扣,能牢牢卡在槍管下方,刀身狹長,刃口泛著寒光,與亞歷山大前世的m1871
84型刺刀如出一轍。
不過,毛瑟m1871與這把施密特針刺步槍之間有個顯著區別:它并非中心發火武器,而是依靠槍栓上的細針撞擊雷管的針刺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