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對于這些官員的互相攻訐也是極為無奈,一方面朱載坖認為應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自己信任了潘季馴,就應該相信潘季馴的判斷,但是朱衡作為常年治河的臣子,他的話也是有極大的份量的。
朱載坖只得親自查看,以為自己做決定,在處理了南京的事情之后,朱載坖打點行裝,準備北歸,朱載坖第一站就是淮安府,必須要解決河漕問題,朱載坖才能放心的回到京師。
每年的漕糧是支撐大明九邊和京營所必須的,朱載坖對此不得不極為重視。
朱載坖駕臨淮安府之后,第一時間召見了潘季馴,詢問潘季馴有關治河的方略,這次可以算是正式的召對,除了朱載坖之外,一眾隨駕的重臣,還有嚴世蕃、趙文華、鄢懋卿都參加召對。
潘季馴還是堅持自己的束水沖沙的辦法,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黃河泥沙淤積,中下游成成地上懸河的情況,這點朱載坖也是認同,但是黃河屢次決口,動輒改道,這也是很要命的問題。
潘季馴的治河著眼于保證漕運,潘季馴也直言不諱的說道:“陛下,諸位,若南攻,不過溺民田一季耳。是逼之南決之禍小,而北決之患深。”
按照潘季馴的說法,治河的要點在于固定河道,防止河水北決,危及漕運,這也是大明治河的一向思路,朱載坖的臉色并不好看,按照潘季馴的思路,那就是要以河南、山東還有整個淮河中下游的百姓來保障漕運了。
朱載坖說道:“黃河以全河之水入淮,淮水河道窄小,一旦黃河水大,豈不是要淹沒淮安、泗州等處?”
這也是朱衡堅決不同意的潘季馴方案的原因,淮河河道狹窄,很難容納黃河龐大的水量,而潘季馴要實施束水沖沙之法,還要高筑堤壩,使得水流更快,朱載坖也是拿朱衡的這個質疑來詢問潘季馴。、
潘季馴只得無奈的說道:“陛下,臣面對圣明,只得實話實說了,兩權相害取其輕也!”
潘季馴的意思也很清楚,按照他的辦法實施之后,漕運肯定是能夠保證的,加固堤防之后,祖陵的安全也是能夠保證,由于黃淮合流,水勢肯定是大大超過以往,按照潘季馴的說法,大量的泥沙會被河水帶走,河道加深,行洪能力會有所加強。
單獨面對黃河或者淮水的洪災,應該是可以對付的,可怕的就是黃河和淮水同時暴漲,那是肯定無法行洪的。
朱載坖問道:“那到了那個時候,會發生什么?”
潘季馴看了朱載坖一眼說道:“陛下,真到了那個時候,為了保運河和祖陵,只有泄洪一途了。”
朱載坖很清楚,潘季馴所說的泄洪,就是在淮河南岸泄洪,以保衛鳳陽的祖陵和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