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當然知道龐尚鵬說的是什么意思,現在這些內商們,把持了食鹽的運輸和銷售這兩個環節,一旦他們要真的跟朝廷過不去,會讓朝廷十分痛苦的。
一方面百姓的食鹽依賴他們的運銷,他們要是罷市,百姓就將無鹽可用,朝廷短時間內也承擔不起直接向百姓運輸、銷售食鹽的重任,這樣一來,不但會導致私鹽泛濫,朝廷的鹽稅無著,還極易激起民變。
更重要的是,鹽丁的生計也都依賴于食鹽,一旦這幫鹽商真的和朝廷翻臉的話,鹽丁生計無著,朝廷就得拿銀子養著他們,否則他們就會作亂的。
鹽商和朝廷都很清楚這點,所以鹽商才敢肆無忌憚的和朝廷討價還價,因為食鹽買賣不同于其他的生意,是需要大量的資本來經營的,一般人可沒有這個實力去經營鹽業的。
張居正很清楚這點,所以對這些鹽商們更是恨之入骨了。
張居正說道:“那以少南的,怎么個徐徐圖之啊?”
龐尚鵬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張居正,龐尚鵬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緩和邊商河內商的矛盾。現在的情況是,鹽法日壞,鹽引日積,才使得內商不樂買引,而引價跌減又使得邊商登額,才造成了邊、內二商的矛盾,而之前鄢懋卿為了支持邊商,用以制衡內商,行河鹽、堆鹽之法,損害了內商的利益。
所以在之前龐尚鵬就廢止了鄢懋卿的河鹽之法,龐尚鵬說道:“閣老,河鹽之行,以此抑內商則可,若謂有利于邊商,皆不揣本末之見也。”
龐尚鵬認為河鹽反而激化了邊商、內商的矛盾,所以要將之罷廢,但是張居正問道:“僅僅罷廢河鹽,就能夠平息邊商、內商的矛盾嗎?”
這是顯然不能的,原因很簡單,邊商、內商的根本矛盾是什么?歸根到底還是引價的問題,邊商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去開中,無論是納糧還是納銀,總歸是承擔許多的事情,付出了極大的成本,若是沒有他們去開中獲取鹽引,內商怎么可能就這么輕易的得到鹽引去支鹽,而內商們什么都不用干,就以低價收購他們的鹽引,他們當然不能干了。
而內商們則認為,沒有他們,邊商的鹽引無非就是一張廢紙罷了。要想將鹽引變成鹽,可不是動動嘴的事情,內商要其中去打點關系,等候支鹽,還要承擔各種風險,內商認為自己就應該多獲利,否則對不起他們的風險。
所以龐尚鵬認為,要調節內商與邊商的矛盾,最重要的還是有官府出面制定一個邊商河內商都能接受的引價,龐尚鵬認為,應當在了解報中和守支的花費,資本若干,浮費若干,又各自得利若干,然后將邊商所持鹽引定為三等,同時將邊商和內商鹽引交易納入朝廷的監管中。
龐尚鵬向張居正建議道:“閣老,以后邊商倉鈔已到,而內商執拗留難,許邊商送運司,照數給價,以便即日回邊。凡有引目在官,內商依原價承買。”
這樣相當于朝廷親自下場,維持引價,龐尚鵬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保證鹽引價格沒有大幅度的波動,只要引價平穩,朝廷的鹽引才能賣得出去,朝廷的鹽稅才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