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認為,僅憑殿試和朝考就確定翰林院的人選,對于大部分的官員來說實在是有些不公平,而且朝廷選拔翰林官員,不僅僅只是選拔學識優長、文采過人的官員,更重要的是為朝廷儲備人才,所以不管是六部、都察院、各寺的官員還是地方的州縣官員,只要符合一定標準的,都可以經由考試選拔進入翰林院,將這些在地方和朝廷歷練過的官員選入翰林院加以培養,才能夠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對于朱載坖的想法,張居正和張瀚都認為有些過于大膽了,因為無論是進士選官還是翰林院選拔,都是沿襲已久的成法,朱載坖要想輕易改變,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面臨的阻力肯定是不小的。
對此,朱載坖是當然早就有所預料的,他對張居正說道:“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只要能夠對大明有益之事,朕決不退縮。”
思索再三之后,吏部尚書張瀚才說道:“陛下,臣以為,若貿然變動進士授官之法,恐怕不妥,畢竟茲事體大,又涉及科舉,宜徐圖之。”
朱載坖當然明白了張瀚的意思,進士選官的改革,茲事體大,不能夠輕易動,而是要慢慢來,因為即便是現在就將這些制度定下來,也是要等到下一科才用,所以還有時間,而翰林的考選所涉及的人少,容易操作,所以要優先進行,不能一下子就同時對科舉選官和翰林院選官同時變更,這樣所造成的影響太大,即便是現在朱載坖已經完全掌握了朝局,也要盡可能的保證朝局的穩定。
朱載坖于是詢問張居正和張瀚具體的辦法。
張居正認為,雖然現在從新科進士中選取庶吉士的辦法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不能夠完全廢除,因為從新科進士中選取庶吉士不僅僅是祖制,而且也有優點。
這些從新科進士中選取的庶吉士,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躋身國家高級文職官員行列,在翰林院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考核后,其中有才能者迅速的從官僚群體隊伍中脫穎而出,并且在考選成為庶吉士之后直接進入韓林院學習,并不直接參與官場生活,從而使得庶吉士能夠遠離官場不良習氣,進而保證庶吉士群體的正直性,同時他們可以使得朝廷中央官員群體的年輕化,使得官員群體富有活力。
所以張居正認為,直接從新科進士中選取庶吉士不能廢黜,只是增加一個選拔翰林官的渠道,張居正說道:“陛下,自古帝王皆以文章關乎氣運,而儲才于館閣。本朝所以儲養之者,自及第進士外,止有庶吉士一途,凡華國之文與輔世之佐,咸有賴于斯,故斷不可一途選取。”
這點確實是朱載坖所認同的,翰林院這幫人,雖然有些時候缺乏經驗,但是搞事情的能力是不小的,不管是當年左順門外的楊繼盛,還是硬剛張璁、嚴嵩的徐階、趙貞吉,都是翰林官,這幫人在那個時候還是有些赤子之心的,所以經常被拿來當槍使,比科道還好用。
朱載坖也認同張居正的這個看法,原來的選拔翰林官的途徑不必廢除,只是要增加從現有官員們選拔翰林官的途徑罷了。
張居正和張瀚向朱載坖提了一些建議,首先就是資格問題,必須是進士出身,這點是毋庸置疑的,雖然朱載坖現在一直在推動三途并進,但是堂堂大明翰林院,總不可能真的弄個舉人秀才進來吧,所以他們認為,還是必須要限定進士出身的才能夠進入翰林院。
不過朱載坖增加了制科出身也可以進入翰林院,畢竟制科的含金量是遠遠高于科舉,制科出身的人進入翰林院也是正常的事情。
然后就是其他資格的問題了,必須一任任滿,也就是在中進士之后三年才有資格報名參加翰林院的考選,這樣所選拔到的人才才有一定的經驗,而且最近三年的考績必須在中上以上,也就是考績優等才能夠報名,然后就是禁止性條款,因為貪墨被處理過或者是有其他處分的官員一律不允許報名。
而翰林院的考選基本上沿用朝考的模式,但是要更加貼近行政,突出翰林院為國家儲才得目的。
張居正直接指出了現在翰林院制度的不足:“陛下,今也止教詩文,更無一言及于君德治道,而每每送行賀壽以為文、栽花種柳以為詩,群天下英才為此無謂之事,而乃為養相,遠矣!”
張瀚也說道:“庶吉士,以唐詩正聲文章正宗為日課,不知將來所以備顧問,贊機密者果用此糟粕否?”
朱載坖也認同張居正和張瀚的看法,現在翰林院最大的問題就是務虛,寫詩作文,草擬詔書那是信手拈來,但是處理政務,他們就提不出來行之有效的建議。
再加上翰林院的這樣遷轉制度相對固定,庶吉士“散館”后,成績優者選任翰林,次者外轉至科道官,除極少數的貶官罷黜以外,很少有人能調至地方,擔任地方官員。在翰林院里面混日子的人大有人在,選任庶吉士就意味著起點極高,升任高官的機會增大,因此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庶吉士學習動力不足,部分庶吉士便不思進取,惶惶渡日,虛名獵利,熬過規定學習年限后,坐等遷轉,就在翰林院里面熬資歷,主打的就是一個只要命夠長,三品到我家。
所以朱載坖特地要求在重新制定和翰林院相關的制度時,不僅要修訂考選制度,還要修訂黜退制度,翰林院是朝廷儲才之所,不是養老混資歷的地方,對于那些沒有政治能力、品行不佳或者充當權貴打手的,要予以黜退,不僅僅是在革去其翰林官的職務,更是要限制其仕途,凡是被翰林院黜退的,再想升遷,必須三考中上以上才行。
朱載坖將此事交給了張居正和張瀚兩人,要求重新制定相關的則例,為朝廷選拔、培養人才。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