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在批閱之后,將這份名單下發給朝廷討論,果然如朱載坖預料的一樣,威力巨大,朝廷之上為了此事迅速展開了大討論,不出朱載坖的所料,對于仁宗、宣宗、憲宗、孝宗這四位應該配享太廟的功臣,朝廷上下是沒有什么意見的,但是英宗、肅宗、武宗、世宗四位皇帝分歧就非常之大。
不過對于這個,朱載坖暫時沒有理會,朱載坖首先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被擬定出來的這些重臣們,只有文臣,并沒有勛臣、武將,這恐怕有些不妥吧?畢竟要按照祖制的話,配享太廟的反而是武臣更多,占據絕對優勢,而非是文臣。
對此,禮部尚書徐學謨上疏予以解釋,他認為太祖、成祖創業靖難之時,多倚仗武臣,所以太祖成祖兩朝,能夠配享太廟的,多是武臣,而成祖之后,天下承平,海內安定,偃武修文,朝廷治理天下,所依靠的多是文臣,所以配享太廟的也多是文臣。
對于徐學謨的這個解釋,朱載坖認為不能接受,朱載坖下達上諭,認為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不可偏廢,朝廷治天下以文,守四方以武,不僅僅要用文臣配享太廟,還要將一些功勛卓著的武將也配享太廟。
朱載坖還親自點了一人,就是定興王張輔,朱載坖在給朝臣們的上諭中說道:“定興王于南征之際,實總師旅。審幾出謀,克明克斷。率先將士,奮勇不顧身。遂生縶兇渠,摧逆撫順。歷事四朝,為國元老上將。自王振盜權專橫,三楊皆避禍,不以國家安危自任。己巳親征,心知不可而從之出,不免于難。誠可惜哉!當配享宣廟,以昭天下也!”
朱載坖認為張輔功勛卓著,又以七旬高齡,身死賊手,深可憫惻,不死于交趾以為忠,而死于土木以為不忠,朱載坖認為實在是對其不公,所以要求將張輔配享宣廟,至于為什么不配享英廟,原因很簡單,他不配!同時也是肯定張輔在追隨宣宗皇帝平定漢王之亂的功績。
朱載坖的上諭下達之后,最激動的就是現任英國公張元功,得知消息的張元功向朱載坖上疏道:“臣家百年之憤,得雪于陛下也!”
除了張輔之外,朱載坖還要求禮部會同兵部等,從歷代元戎大將中挑選勛名卓著的,也要配享太廟,不能僅僅只選擇文臣配享太廟。
而除了這個問題之外,還有一個人也在朝廷之中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那就是王守仁王文成公,原因很簡單,他該不該配享太廟,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以功勞算的話,王守仁是絕對足夠配享太廟的,討平兩廣之亂、寧王之亂,為大明立功甚大,而且是文武兼備的人才,以功勞論,絕對足夠配享太廟了。
但是另一方面就是王守仁的學說影響很大,擁躉甚多,從嘉靖以來的諸多輔臣都是心學門徒,在朝廷之上的心學門徒就更多了,但是同樣數量眾多的是反對心學的臣子,他們認為心學乃是歪理邪說,配享太廟,乃是何等的榮光,是要傳之后世,垂信千載的,他們認為王守仁雖然功勞甚大,但是持論甚乖,所以不應當配享太廟。
除此之外,在人選的確定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很多六部和外官們認為,內閣主導擬定的這個名單,過于傾向于內閣了,往往在確定人選上面優先考慮內閣輔臣,而不是六部和外官,既然配享太廟看的是臣子的功績,那么就應該惟功績是論,怎么能夠偏私呢?
內閣輔臣們這么干,分明是想為自己以后在太廟里面占好坑,這怎么能行?以吏部尚書張瀚、兵部尚書汪道昆、禮部左侍郎掌升平署事王世貞等人為首,紛紛上疏請求推翻之前內閣所擬定的人選名單,重新擬定人選,不能內閣什么都占著吧?
在這幾位的鼓噪之下,外廷官員們也都激動起來了,憑什么你們內閣又多吃多占,什么好事都輪到你們內閣,那怎么行,外廷官員們紛紛上疏,甚至連地方的總督大員們也上疏認為配享太廟,乃是朝廷重典,應當考察其功業、人品、才能、名望等,要符合各方面條件的,才能夠入選,不能隨意確定,尤其是內閣輔臣在其中所占的比重過重,明顯不公平,他們要求重新議定人選,付之公論。
朱載坖自然是樂的如此,討論的越激烈,朱載坖能夠渾水摸魚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朱載坖下詔同意了重新商量人選的請求,首先是要確定能夠配享太廟的資格問題。
朱載坖親自主持了大朝會,與在京四品以上官員商議此事,禮部尚書徐學謨認為,按照禮記:“凡有功者,銘書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司勛詔之。”那么配享太廟的主要標準就是功績。
而東閣大學士申時行則是引用魏書稱:“昔先王之禮,于功臣存則顯其爵祿,沒則祭于大烝,故漢氏功臣,祀于廟庭。大魏元功之臣功勛優著,終始休明者,其皆依禮祀之。”
功勞、人品,甚至是時代,都有一定的要求。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是否要為每一位先帝都配享功臣,按照兩宋制度的話,考索兩宋十三帝的情況,除宋欽宗(趙桓)沒有大臣配享外,其他皇帝都有。
但是唐代就是不是這樣,在初唐和盛唐,基本上每位皇帝都有,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都有功臣配享太廟,但是中唐以后,只要肅宗、代宗、德宗、憲宗又功臣配享太廟。
所以說在是否要給每一位先帝都安排功臣配享太廟,確實是一個問題,朱載坖并沒有第一時間發表意見,而是詢問重臣們對于此事的意見。
首輔張居正的意思是應該取法于宋制,而左都御史海瑞則認為應該取法于唐制,兩人都有自己的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