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認為,唐代之所以晚唐的君主多沒有功臣配享太廟,主要還是因為中晚唐藩鎮割據,朝廷對于地方的控制能力大為減弱,整個朝廷也沒有說的過去的人才可以配享太廟,實際上處于一種茍延殘喘的狀態,而大明如果也這么的做的話,不是將先帝和晚唐那些樂色相提并論了嗎?
而且前代的所謂配享太廟制度,多不完善,如遼就只有圣宗耶律隆緒廟庭有功臣配享,只有太尉,烏者和北邊拽剌,耶律欲穩兩人配享太廟,難道有遼一代,只有這兩位功勛卓著的大臣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如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韓德讓等名將,都是名震華夏的大將,他們都不能配享太廟嗎?
再比如說前元,只有配享武宗海山廟庭的宣慈惠圣皇后弘吉剌·真哥,這些都是蠻夷之風,大明不能夠向他們學,張居正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還是要效仿前宋之制,為所有的先帝都安排功臣配享太廟。
但是張居正的這個建議遭到了左都御史海瑞的堅決反對,海瑞認為,配享太廟乃是人臣所能獲得的至高無上的榮譽,是要垂之后世,昭示天下的,朝廷必須秉持大公至正的原則,嚴格的進行審查,不符合條件的就不能進入太廟,否則配享冗濫,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對于海瑞的這個發言,很多重臣們表示了支持,不管是曹魏還是唐宋,能夠配享太廟都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情,雖然看起來兩宋是為每位皇帝都安排了功臣配享太廟的,但是這也導致兩宋的配享制度不穩定,經常有重臣因為其他事情被遷出太廟,然后又再次配享的,雖然這反映了兩宋的黨爭激烈,但是這種行為本身就傷害了配享太廟制度的嚴肅性。
所以海瑞認為,與其這樣的配享,還不如不配享,配享太廟,對于人臣來說,是極為榮耀的事情,也是朝廷對于忠臣良將至高無上的獎勵,所以必須要慎之又慎,一旦作出決定,就不能輕易更改,這是有關朝廷信譽的大事。
大部分的臣子們都支持海瑞的觀點,對于配享太廟,朝廷要慎之又慎,要抱著寧缺毋濫的心態,而在具體的評選標準上,經過大臣們的討論,認為還是要以功勞為主,主要是要有開基創業、拓土平叛、安疆保民、忠心報國這樣品質的功臣才能夠配享太廟,非有大功者不能配享太廟。
朱載坖基本同意了這個觀點,因為按照這個觀點,武臣在配享太廟中的人數比例肯定會大大增加,而同時第一個出局的就是在文臣中呼聲最高的三楊團體,之前關于配享太廟的人選問題上,三楊一向是熱門人選,很多人認為三人均歷仕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先后位至臺閣重臣,正統時加大學士銜輔政。以“三楊”為代表的臺閣體詩文,內容上歌功頌德,粉飾現實;藝術上追求雅正,流于平實。永樂至成化年間,文壇幾乎為臺閣體壟斷。時人咸稱楊寓有學行,楊榮有才識,楊溥有雅操,稱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所以在配享太廟這個問題上,三楊一向是熱門人選,但是朱載坖首先要否決的就是三楊,原因很簡單,就是棄土,自永樂五年布告天下諸國設交趾布政使司以來,雖屢有叛亂,但成祖以大軍一往,都旋即掃平。20年以來、其地已承大明教化甚深,不在云南、貴州之下,忽然棄之,天下震驚。
雖然放棄交趾有很多不能明言的原因,但是無論怎么說,放棄領土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如果朱載坖連這個都不顧,而讓三楊配享太廟的話,豈不是鼓勵這些臣子們放棄大明的領土了?雖然放棄交趾是宣宗皇帝所做的決定,但是三楊作為當時的輔臣,肯定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
放棄交趾給大明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后果,最重要的后果就是對于大明朝貢體系的沖擊,原來的交趾地區是中國內部管轄的地區之一,結果黎利的反抗直接變成了藩屬國的地位,這點給當時的其他藩屬國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黎利的反抗運動可以成功,并且大明皇帝并沒有過分在意這件事,就間接說明大明的國力并沒有之前繁盛,之前交趾發生動亂,成祖就派兵平定,這次同樣發生動亂,居然草草了之。無疑暗示藩屬國,可以進行一定的反叛運動,爭取獨立。
所以朱載坖認為,僅憑這一點,三楊就不能配享太廟,而以這個為標準,孝宗朝的劉大夏等人也肯定是要被予以排除在外的,原因很簡單,當然放棄哈密,也是他們所做的決定,朱載坖的這個條件是硬性條件,只要有棄土這個行為的,不管功勞多大,一律不能進入太廟。
而能夠開疆拓土的,則是要予以重點考慮,這點上朱載坖特意提出來憲宗朝的王越,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區,于紅鹽池之戰、威寧海之戰中兩次遠襲韃靼。因軍功獲封威寧伯,身經十余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又提攜后進,籠絡豪俊,深得眾心。
朱載坖認為他雖然有結交太監等一些在文臣們看來所不齒的行為,但是白璧微瑕,仍舊應當予以加賞,朱載坖特旨令王越取代劉大夏配享孝宗皇帝。
除了這些人之外,對于朝廷來說,比較重要的就是于謙的處理方式,之前很多很多官員們都要求將于謙配享太廟,以功勞而論,于謙是絕對足夠的,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對大明來說,于謙絕對是立下了大功的人,以于謙的功勞,配享太廟絕不為過,但是于謙畢竟是被英宗皇帝所殺,雖然朝廷已經平反昭雪了,但是畢竟對于英宗來說是很難堪的事情,所以也有一些臣子們認為保險起見,還是不要讓于謙配享太廟的為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