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問題,左都御史海瑞認為于謙應當配享太廟,原因很簡單,雖然英宗皇帝確實殺了于謙,但是實在徐有貞等一幫奸佞的欺騙之下才作出的決定,英宗皇帝事后也非常之后悔,英宗在生前也說過:“于謙實有功。于謙始終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無余貲。”
而且憲宗皇帝在為于謙平反的詔書中也明確說道:“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孝宗皇帝在上諭中也明確說道:“于謙氣稟剛明,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當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難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回鑾有期,論功應賞,不幸為權奸所構,乃隕其身,輿議咸冤。”
大明數代先帝都肯定了于謙的功績,此事天下皆知,若是朱載坖對此事遮遮掩掩的話,反而會讓人家覺得朝廷心虛,所以于謙配享太廟,是當之無愧的。海瑞的這個觀點也得到了張居正的支持,他也認為這是綱常氣節制所在,朝廷正好用此來激勵士子們報效國家。
朱載坖也認為正當如此,不僅僅是要肯定于謙的功勞,更加重要的是要借由此事肯定肅宗皇帝的功績,雖然朱載坖為肅宗皇帝上了尊號,但是在大明的皇帝中,肅宗似乎仍舊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意思,朱載坖正好利用這次功臣配享太廟的機會,為肅宗皇帝正名。
所以朱載坖當即決定,于謙配享肅宗皇帝廟庭。
除此之外,朱載坖還欽點了一人配享仁廟,就是原蘇州知府況鐘,雖然況鐘品級不高,僅僅是三品,遠遠比不上這些部堂大員或者是內閣輔臣,但是況鐘作為大明循吏的代表,朱載坖認為仍然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通過將況鐘配享太廟,向天下的官員們傳達一個信息,就是配享太廟并非是高級官員們的專利,只要能夠向況鐘那樣,積極任事,為朝廷,為百姓辦事,朝廷依舊會予以加賞。
在商量完了這些事情之后,朱載坖宣布在內閣的領導之下,會同翰林院、都察院、吏部、禮部、兵部、國史館等相關衙門,共同確定配享太廟的人選。
不過朱載坖現在最關心的就是配享太廟的武臣,朱載坖很清楚,雖然朱載坖三令五申,在選擇配享太廟的功臣上,不分文武,惟以功績論,但是朱載坖很清楚,指望這幫大明文官們干這件事情,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他們不光有文武之爭,還有門戶、出身、鄉里、學派等各種各樣的分歧,在配享太廟這么大的榮耀面前,雖然文官們內部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但是如果朱載坖不加以干預的話,那是肯定會整出一份讓朱載坖很無語的名單的。
朱載坖于是召集勛臣、參贊軍務大臣們,一道在一旁商量應該讓那些勛臣武將配享太廟,第一個就是保國公朱永,作為繼張輔之后勛臣中能夠拿的出手的名將,朱暉也算是非常不錯的將領了,前后八佩印,征荊襄、延綏、建州諸賊,戰果也算是說的過去了,讓朱永配享憲宗皇帝,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除此之外,勛臣們還向朱載坖舉薦定襄伯郭登,他是郭英的曾孫,也是勛貴武將中的佼佼者,土木之變中,郭登奉命隨從護衛至大同府,被超拜為都督僉事、參將,輔助廣寧伯劉安鎮守大同。七月,成國公朱勇等戰死于鷂兒嶺,英宗及群臣倉促商議回師之事,郭登向隨行的閣臣曹鼐、張益建議從紫荊關回師,但是不聽。
等到英宗被俘,也先率軍帶著英宗在大同索要財物的時候,郭登與劉安及侍郎沈固、給事中孫祥、知府霍瑄等出城拜謁,伏地痛哭,將二萬余兩白銀及宋瑛、朱冕、內臣郭敬的家產進獻給英宗,以賜給也先等。這天晚上,敵軍在城西扎營。郭登企圖派精銳前去劫營迎駕,可惜沒有成功。
郭登也是勛臣中戰功卓著,而且文武兼備的人才,郭登統兵多次擊敗也先,斬獲上千,極大的提振了官軍在土木之變后的士氣,朱載坖也同意了勛臣們的建議,以郭登配享英宗皇帝。
除此之外,朱載坖還決定以太保兼太子太傅、左都督、大同總兵官周尚文配享世宗皇帝,周尚文是嘉靖朝名將,為人多謀略,擅長騎射,有“飛將軍”之稱,在馬芳之前,周尚文是唯一能夠和俺答抗衡的官軍大將。
但是朱載坖很清楚,還有一位重量級人物沒有處理,就是王守仁,雖然朱載坖有意冷處理此事,但是很顯然,現在朝廷內外心學門徒甚多,前首輔徐階、李春芳通過密疏向朱載坖陳述王守仁的功績,請求將王守仁配享武宗皇帝,而在朝廷內部,翰林學士知制誥趙志皋、禮部左侍郎署理藩院事羅萬化等一眾臣子,紛紛向朱載坖上疏,認為王守仁功績彪炳,理應配享太廟。
但是首輔張居正卻向朱載坖上密疏,希望朱載坖不要將王守仁配享太廟,張居正的不支持王守仁配享太廟的理由很簡單,之前在李春芳擔任首輔的時候,已經讓王守仁陪祀孔廟了,對于王守仁來說,尊榮已極,無以復加了,現在這些王學子弟還想要王守仁陪祀太廟,張居正認為這不可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朝廷不能將心學抬的太高,否則到時候就會反噬朝廷的。
現在心學門徒本就人數眾多,在朝廷內外擁躉不少,朝廷要是再將王守仁的地位拔的過高的話,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到時候麻煩的是朝廷和朱載坖,所以張居正在密疏中建議朱載坖以王守仁已經陪祀孔廟為由,否決令其配享太廟的提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