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堪的蔡國熙在兩淮和兩浙嚴厲整頓鹽政,要求這些鹽商們繳納拖欠的賦稅和罰金,同時大力整頓鹽政,招募灶工,將現存的灶工加以整頓,按照朝廷所制定的灶工待遇從本月起就發給本色和折色工食銀,保障他們的生存。
朝廷也通過工部給徐州鐵廠和煤礦下達命令,為鹽場鑄造相應的工具,還要大規模的擴建鹽場的設施,在朝廷的撥款下,地方開始招募民夫,為鹽場挖掘鹵池等設施,擴大鹽場的生產能力。
刑部也曉諭南直、山東、直隸、河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兩湖按察使司,將徒三年以下和流三千里以下的罪犯發各鹽場為灶工,充實鹽場的勞動力,為了打擊私鹽,還在各鹽場成立專門的緝私巡檢司,防止食鹽出場。
在吏部的選拔之下,很快就將長蘆、兩浙、兩淮鹽政使選出,報請朱載坖御批之后任命,各鹽政使使鹽政分司的長官,負責轄區內部食鹽生產的組織,鹽場產量的考成,食鹽的收儲等等,為了適應朝廷的鹽政改革,還要在各重要城市和揚州、淮安、天津等產鹽城市修建倉庫,用以儲存食鹽,以備鹽商支鹽。
奉詔巡視兩淮的欽差汪無擇抵達揚州之后,召集這些鹽商聽取他們對于朝廷鹽政改革的意見,鹽商們對于朝廷們的新政,意見主要是集中在引價的問題上,因為現在朝廷不允許鹽商直接下場收鹽,可以預見的是引價必然大幅度提升,因為現在的引價不僅僅是鹽稅,還有鹽價在其中,鹽商們擔心引價過重,鹽商無力承擔。
還有就是鹽政的開中和納銀比例也是一個問題,因為按照之前朝廷所定下的規矩,開中的食鹽是正鹽,往往能夠立即拿到實物,但是余鹽或者納銀換取的鹽引,就未必了,因為現在兩淮鹽課缺額太大,按照朝廷定例,兩淮一年應該上繳的鹽課是七十萬五千一百八十引,也就是一億四千萬斤,占到整個大明鹽課的三分之一,但是實際上兩淮各鹽場每年能夠生產的食鹽不到四十萬引,也就是說很多時候鹽商繳納了引價之后是拿不到相應的食鹽的。
之前鹽商是有辦法應對這種情況的,鹽商大規模的購買殘鹽、所鹽,殘鹽原指鹽場由于堆放年久,經風雨消蝕而殘余下來的鹽,這種鹽可以免納鹽課,鹽場以低價開中;商人到場支鹽不足時便以殘鹽搭配。正德時,權佞奏開殘鹽,并把好鹽也算作殘鹽,1引殘鹽可夾帶數10引好鹽。零鹽即各鹽場各年開中未盡的剩鹽。所鹽,指灶戶交售的余鹽,稱量后有余的部分和各批驗所對商人所支的引鹽驗斤后,沒收的超量引鹽,這些鹽都堆在批驗所稱為所鹽。
但是現在朝廷不準鹽商下場支鹽,同時又嚴格控制鹽場,還要提升引價,鹽商們擔心的是他們繳納了高額的引價,而又拿不到相應的食鹽,雖然朱載坖有嚴旨,日后的行鹽,是要先盡開中,然后納銀,有一引鹽賣一引鹽,但是一旦朝廷缺錢的時候,再度濫發鹽引,受損的仍舊是這些商人。
對于鹽商們所抱怨的事情,汪無擇都加以奏報,朱載坖也命令戶部和總理鹽政衙門與各督撫、運司、鹽政分司一道商量引價,而總理鹽政龐尚鵬首先是向朱載坖奏請統一引重,這個確實是大明現在一個大問題,各運司的鹽引重要不一,如兩淮是二百斤,兩浙是三百斤,長蘆是188斤,廣東是二百六十四斤,各個運司的鹽引重要都不一致,不便于朝廷核算成本。
朱載坖也同意了龐尚鵬的奏請,以貳百斤作為天下通行鹽引重量,這樣便于核算,經過各運司核算之后,一引鹽的成本大略是在600到700文之間,而朝廷一般在其中增加的鹽稅是6錢,核算下來,一引鹽的成本價就在一元二錢到一元三錢之間,各運司的成本不一,相對而言,長蘆鹽場的成本最低,兩淮、兩浙成本要高一些,而天下的鹽價大略在二十到三十文之間、
龐尚鵬認為,將引價定在二元比較合適,這樣的話,朝廷有足夠的利潤,核算下來一斤出場的成本約在十文左右,而朝廷就可以將鹽價限制在三十文以下,在這個價格區間內,鹽商還是有利可圖的,因為現在私鹽的價格也要在二十文左右,對于朝廷來說,將食鹽價格控制在三十文以下,還是能夠保證官鹽的銷路的。
同時還可以采取增重的措施保證鹽商的利潤,對于朝廷來說,可以在部分私鹽泛濫的地區為每引鹽增重二十斤,給鹽商增加利潤,朱載坖同意了龐尚鵬的這個奏請,決定昭告天下,隆慶十九年的鹽價為每引二元,每引重二百斤。
為了加強朝廷對于鹽商的管理,朱載坖下令在各主要的食鹽產區,設立鹽業商會,讓這些鹽商在巡按鹽政御史的監督下選舉總商,總商可以直接向朱載坖以密疏上陳鹽政弊端,鹽政、運司官員的貪污賄賂等事情,朱載坖同時還下旨,革除鹽政中的一應規費,以減輕這些鹽商的負擔。
而杜太后經過太醫的治療之后,反而有所好轉,趁此機會,內閣再次奏請朱載坖令端王之國,朱載坖于是同意了讓端王就藩,同時命令太子朱翊釴親送端王之國,兼巡視北直、山東、南直等處,代天巡狩,祭祀孝陵。
朱載坖同時派遣定國公徐文壁、武定侯郭大乾、潞國公馬棟、魏國公徐邦瑞等一眾勛臣,統帥京營一萬人和羽林左衛、府軍前衛等四衛親軍護駕,文華殿大學士申時行隨同一道巡視,同時加太子整飭鹽政,持節假節鉞給令箭,朱載坖很清楚,朱翊釴也確實需要深入地方,而不是高居廟堂之上,雖然重臣們屢有上疏,但是朱載坖還是讓太子南下。
右都御史楊繼盛請求陪同,朱載坖同意了,楊繼盛比較長期在南直任職,熟悉情況,而且是朱載坖所信重的臣子,還有就是翰林醫官們,也要隨同南下,保障太子身體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