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以上諭的形式明確表達了自己對于安南的態度,朱載坖對于安南是極為厭惡的,安南從來就對大明不恭順,那大明也要還以顏色,不僅僅是要斷絕和安南的朝貢關系,更重要的是所有大明的藩屬都不能和安南進行貿易,否則就要受到大明的嚴懲。
而大明下達絕貢詔書之后,暹羅、占城等大明藩屬紛紛上疏表示愿意聽從大明的命令,斷絕和安南的各種貿易,暹羅他們對于安南確實是早就不能忍受了,安南也是個侵略成性的貨,周邊國家都對他比較反感,朱載坖還命令在緬甸、云南、廣西修筑道路,各鎮總兵要加強官軍訓練,聽候朝廷的命令,準備進剿。
而太子朱翊釴也護送端王抵達了南京,開始休整。按照朱載坖的詔書,這次朱翊釴除了護送端王之國以外,還要巡視各地,祭祀孝陵,這也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所以到了南京之后,朱翊釴立即齋戒,準備祭祀孝陵,朱翊釴恭代朱載坖祭祀孝陵和懿文太子陵,對于懿文太子陵,以往都是被忽略的,但是從朱載坖即位以來,不管是自己親自祭祀,還是遣官代祭,都要專門提及懿文太子,對他加以祭祀。
甚至在編撰國史的時候,將懿文太子的形象也要加以樹立,這其實是朱載坖的一個小心思,通過拔高懿文太子的形象,和少帝即位之后的騷操作,兩相對比,就可以得出他們父子兩人的能力差距,因為如果朱載坖在國史中明目張膽的對少帝加以貶損,后世肯定有人會說這是為了證明成祖的合法性才這么編造的,但是用懿文太子的話,就不會有這種顧慮,所以朱載坖可以提高了對于懿文太子的祭祀規格。
而在祭祀完畢之后,朱翊釴照例聽取南京官員們的匯報,首先自然是督師南京大學士沈鯉前來拜見,向朱翊釴匯報了東南相關的情況,朱載坖在朱翊釴走之前也和他深談了一次,其中就談到了朝廷對于東南的治理策略,從遷都以來,東南對于大明朝廷的離心力就越來越強了,之前的大規模拖欠朝廷賦稅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表現。
這也是朱載坖即位以來,多次在東南掀起大獄,嚴厲打擊東南的豪強士紳的主要原因,在朱載坖看來,朝廷要想加強對于東南的控制,首先就是嚴厲打擊這些所謂的豪強,把他們打怕、打服,同時加以分化瓦解,對于愿意幫助朝廷的,也綁上朝廷的戰車,比如松江徐家,在朱載坖的扶持之下,已經成為東南棉紡織業的巨頭,每年的收入是極為驚人的,而且可以得到來自朝廷的大量訂單,對于徐階來說,他們是從朝廷獲得了極大的好處的,徐家也是朝廷所樹立起來的一個榜樣,通過徐家,朝廷展示的態度就是愿意服從朝廷的,朝廷也會給予相應的好處。
在朱載坖這么多年的打擊和拉攏并用之后,東南的這些巨室豪門至少明面上是不敢和朝廷作對了,朝廷的威信再次重新再東南樹立起來了,但是朱載坖很清楚,僅憑這套辦法,雖然可以暫時安定住東南,但是不是長治久安之道,朝廷雖然以絕對的實力重新再東南建立起了管理機構,但是對于東南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教育。
東南文風鼎盛,教育發達,是大明文化最發達的地方,每科取士,東南的生員、舉子們也確實是表現不錯,正因為如此,朝廷對于東南的文教才要更加上心,朱載坖對于所謂的書院、講學,一向是極為反感的,他們往往整一些驚世駭俗的言論,還有就是通過講學聚斂人氣,造勢,甚至是借所謂的士林清議,操控輿論,影響朝廷決策,這都是朱載坖極為厭惡的。
所以朱載坖在后來,實施了將全國書院統一官辦,由朝廷任命教諭、學官等加以管理的措施,目的就是管束這些生員士子,使得他們安心學習,不要去議論這些國事,朱載坖這次派遣朱翊釴來巡視,學政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南直、浙江等處,書院甚多,尤其是南京,大明陪都所在,一向是文人墨客所聚集的地方,朱載坖要求朱翊釴了解這些書院的情況還有這些生員的動向,為朝廷后續的政策提供數據支持。
對于東南的這些生員士子,沈鯉也是極為頭疼的,東南文風鼎盛,文人眾多,但是朝廷取士數量是一定的,據沈鯉的統計,對于東南各省的生員們來說,最痛苦的不是會試,而是鄉試。鄉試的錄取率遠遠低于會試。生員要參加鄉試,必須要跨越一道門檻,即科考,科考就是在鄉試之前舉行的一場資格考試,一般由學政主持,通過率很低。以南直隸丹陽、金壇二縣為例,丹陽在學的生員有130多人,但是鄉試給出的名額僅有28人;金壇在學的生員有110多人,鄉試的名額僅有22人。
在參加鄉試的生員中,錄取率大概是三十分之一,沈鯉說道:“殿下,鄉試率三歲一試,合一省數郡之士,群數千人而試之,拔其三十分之一,升其得雋者曰舉人,又合數省所舉之士,群數千人而試之,拔其十之一,升其得雋者曰進士。”
算上科試的錄取率,鄉試的錄取率是低于百分之一的,尤其是在東南,競爭更加激烈,張居正擔任首輔之后,更加嚴格了鄉試的錄取規定,張居正在奏請朱載坖之后,頒布規定:“遇鄉試年份,應試生儒名數,各照近日題準事例,每舉人一名,取科舉三十名,次外不許過一名。兩京監生亦依解額,照數起送。有多送一名者,各監試官徑行裁革,不許入場。”
這就導致東南有大量的無所事事的文人,雖然朝廷開設吏員考選等途徑,試圖擴大這些生員的謀生就業,但是在東南的效果是一般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