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璋沉默了一會兒,抬頭望向李愛國:"關于內部資料中提到的技術冗余的觀點,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李愛國悠然地抽著煙,嘴角帶笑道:
"導師,任何技術進步都不是一蹴可及的,為了達成前所未有的偉績,我們就得付出更多比別人的努力。
您常常提及,樹木需要前輩的耕耘,我們后人才能在其陰蔽下獲得蔭涼,是不是這個道理?"
在李愛國的記憶中,
中國的鐵路研究所一直是堅持以自主研發電火車為目標,并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成功。
從小小的六y一號,發展至更為高效的斯蒂芬二型,最后到多用途的大干線電火車——斯蒂芬三型。
后來的斯蒂芬系列一直在進化,直到最后推出了頂尖的電列車,斯蒂芬九g型,讓中國最終掌握了一整套研發與制造技術并生產出了自家的和諧電火車。
如若現在放棄自主研發,
國內未來所依賴的主要電火車也只能從外國購入。
就像科技領域,
聽到這里,李愛國的背上泛起一陣寒意。
劉國璋是從大局考慮后作出判斷,
才如此堅持電火車的發展方向。
通過聽取李愛國的話語,
他的想法更加強烈且確定下來。
抽了口煙,雙眼略微閉合起來,
面對彌漫的白煙陷入了沉思的狀態中。
或許他真的該執筆撰寫一篇關于「彎道超車」的內部參考文章,來消除不良的影響與偏見。
偶然間,他的思緒又轉到了另一些未明確的概念上:在某些關鍵時刻,采取果斷行動往往能夠引領變革。
一個鏗鏘有力的宣誓,或許能完全反轉局面。
多年刻苦磨礪,那個為了夢想奮力拼搏的老教授,在實踐中悟出了變通的藝術。
閑聊之余,共享餐點,又增了幾分彼此間的情感交融。
眼瞧著已是臨近晚間九時的時分,李愛國起身準備離去。
“愛國,記得,你可要常登門來呀。”
“您放心好了,恩師,我會多多打擾的。”
將李愛國送到大路上之后,劉國璋這才轉身上了屋后的寧靜小徑。
方世蘭蹲守在池邊,正專注清洗食器殘羹。見丈夫歸返,嘴角漾起一絲笑意,“哎呀,想不到你還真能招個有出息的徒弟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