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趙國陽在李老辦公室里聊了一會兒,李儒就感覺有些暈乎乎。
本來他以為趙國陽這次來京城,是參加這個全地形車標準化制定會議的。
這怎么著也得和李老多聊一聊這方面的情況吧。
可這一老一少倒好,李克儉詢問了趙國陽在大會發言的準備情況之后,就立刻轉移了話題,聊起了國際、國內其他工業方面的事兒。
關鍵是,這兩位議論的這些個深奧的內容,他李儒大部分都是懵懵懂懂,最多也只知道一些大概。
這不,趙國陽剛剛和李老聊了聊海洋工業的遠景,這會兒又在對國內的礦井設備行業品頭論足起來。
“李老,咱們國內近年來發現的大規模礦藏數量,一直在穩步提升之中。可以說,行業的崛起,已經是露出了苗頭。礦井設備行業,也即將步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了……”
聽到這里,李克儉就饒有興致的點了點頭道:“嗯,國陽你這話說的沒錯。咱們華夏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隨著一些大型煤礦、鐵礦的被發現,采礦、挖礦的熱潮,肯定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但作為礦井設備行業來說,想要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工程機械數量的需求,卻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趙國陽深以為然道:“是啊,李老。據我所知,國內的大型工程機械、礦井設備廠家,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實際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卻是參差不齊。”
“即使是全國最大的幾家工程機械生產廠家,也有著設備陳舊、技術人才儲備不足等一系列這樣那樣的問題。”
“尤其是技術上,咱們和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差得非常遠。甚至,只達到了人家五十年代的水平。這其中問題,還是很突出的……”
李克儉聞言,面色就有些凝重。
“說的沒錯,這也是咱們國家在工程機械行業上,經常被老外卡脖子的關鍵所在。沒有硬技術的支撐,咱們的很多設備,在性能和耐久性上,都要差了人家一大截。”
“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能競爭得過人家那就奇怪了……”
聽著李克儉、趙國陽這一老一少的講述,旁邊的李儒,心中就是暗暗感慨。
他這個裝備工業司的一把手,主要負責的是通用機械、汽車、民用飛機、民用船舶、軌道交通機械制造業等的行業管理工作。
對于工程機械工業產業方面,他了解的不能算多。
但是在這個產業的重大技術裝備發展和自主創新規劃、政策方面,裝備工業司也是有建議和組織的權利和責任。
工程機械方面,一些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推進計劃,都是要經過李儒的手來審核批準。
所以,在工程機械產業的大方向上,李儒自我感覺,還是把握的很好。
然而,此時聽了李克儉、趙國陽二人的對話之后,他感覺自己肚子里的那點兒東西,就有些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