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普法爾茨選侯國的大部分城堡要塞,它們主要是靠厚墻和高塔的老式堡壘來防御外敵進攻的,而多森海姆要塞屬于建造于低矮山崗之上的“沃邦要塞”,也是一座能夠經得起火炮狂轟濫炸的堡壘要塞。
法國的“勝利者臼炮”的優勢在于,它擁有當下其他炮火中無法企及的4公里超遠射程,而且能從數百米高的天空中以垂直落地方式,直接攻擊地表建筑物最薄弱的部位---頂部。
雖說這種大口徑臼炮的精度很一般,甚至說比較糟糕。但如果是集中火力,實施猛烈轟炸,總會有機會直接命中目標。在大部分情況下,只需要兩、三枚從天而降的100公斤大鐵球,就能導致其頂部坍塌,從而擊毀一座城堡的主體建筑。
然而,依照沃邦要塞建造標準修筑的多森海姆要塞,是由外圍斜坡、隱蔽道、護城壕、橫斷阻隔墻、空心棱堡、三角堡、屯兵所、城墻、胸墻等一系列看似繁雜,但錯落有致的防御建筑群構成。
更為關鍵的,是要塞建筑物大都覆蓋著2到3米,甚至更厚的泥土。以空心棱堡為例,其主體厚實,并且高度大大遠低于中世紀城堡的塔樓,而且表層的覆蓋泥土足以吸收火炮彈丸的沖擊力。
戰斗開始之初,勒費弗爾第六軍的炮兵部隊,動用了12門“勝利者”臼炮,以及數十門12磅與8磅的加農重炮,對著多森海姆要塞,持續了長達七天的狂轟濫炸。
然而其結果,法軍的火炮覆蓋僅僅摧毀了多森海姆要塞的幾段泥土城墻或是少許胸墻,但對于防御主體的斜坡、隱蔽道、棱堡、三角堡,以及隱蔽的炮兵陣地等造成的破壞程度,幾乎可忽略不計。
不過,炮擊的效果也不是沒有,至少保證了工兵部隊在要塞外圍的土木工程得以順利進行。畢竟,唯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在面對沃邦標準建造的軍事要塞時,就必須使用傳統的沃邦攻城法,
所謂的沃邦塹壕攻城體系,就是要在守軍炮兵火力射程之外,也就是兩公里左右,首先由專業工兵挖掘一條環繞城堡的塹壕,壕深1米到1.2米,挖出的土堆向城堡一側,形成胸墻。
然后由這條基本塹壕出發,工兵向城堡方向之字形挖掘壕溝,這種鋸齒狀壕溝可以有效防止守軍縱向炮火對工兵的殺傷。
當掘進至距城堡五六百米時,工兵開始旋轉方向,挖掘一條與基本塹壕平行的前沿塹壕,兩種壕溝的深度與構筑方式相同,前沿塹壕挖掘成功之后,攻城部隊將火炮拉近至前沿塹壕,利用胸墻掩護隱蔽開火。
如果這種精準炮擊仍不奏效,則以同樣方式再向前挖掘出第三條,第四條塹壕,直至用火炮徹底摧毀守軍防御。
在包圍多森海姆要塞的14天里,法軍通過第一條平行塹壕與之字形壕溝,完成了第二條塹壕的建造,成功的將多門12磅炮、8磅炮和6磅炮,構筑在守軍的外圍斜坡下方,而不斷隆起的土堆成功阻礙了守軍炮手的視野,制造出一座座讓守軍抓狂的視覺盲區。
守軍指揮官曾調用七八門火炮,想要掃清這些土堆(胸墻),但立刻遭遇法軍炮兵三倍火力的猛烈還擊,在損失了大半火炮后,不得不暫時放棄。
第二天拂曉時分,趁這天色未亮,要塞指揮官派出了兩百名守軍士兵,摸黑潛伏到法軍陣地,想著破壞隱藏于第二道平行塹壕與之字形壕溝的30多門火炮。
非常不走運的,是德意志守軍在小心翼翼下到防步兵斜坡的時候,還是不出意外的觸碰到法國人設置的小機關。那就是法軍士兵吃完的白口鐵空罐頭用鐵絲串聯在一起,里面還放有小石子,但凡稍加觸碰,這種鐵質空罐頭就像風中的鈴鐺一樣,響個不停。
這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參與歐洲戰場的美軍士兵無意發明的“空罐頭警戒哨”非常陰毒,如果再配置蛇腹型鐵絲網、塹壕、機槍與后方火炮,根本就是進攻步兵們的地獄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