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符騰堡軍隊的南面,還有一支負責監視美因茨與威斯巴登一帶法軍的德意志諸侯聯軍(所謂的行政圈部隊),數量為1萬人左右歸屬于德意志聯軍的北路總指揮威廉·馮·瓦滕斯萊本指揮。只是這種行政圈部隊的戰斗力,還不一定比得上剛剛征集的奧地利新兵。
事實上,卡爾大公將他的主力部隊,也就是奧地利軍隊,包括屬國匈牙利和波西米亞,集中在卡爾斯魯厄和達姆施塔特之間,由麾下一位更有經驗的將軍拉圖爾伯爵指揮。
這里屬于萊茵河與美因河交匯的區域,遭受襲擊的可能性很大;這些河段擁有良好的橋渡和相對明確的河岸,是進入德意志東部各州并最終到達維也納的門戶。而負責德意志聯軍的北路總指揮威廉·馮·瓦滕斯萊本將軍的本部兵團,則覆蓋了這一區域的防線。
戰爭開始之前,符騰堡公爵曾鑒于南德意志的復雜地形,認為希望速戰速決的法國人會選擇在奪取了美因茨與威斯巴登之后,會擺出一副要沿著美因河,以及德意志中部富庶之地,一路向東,從而進入到維也納統治的核心區域,即波西米亞,迫使奧地利人與之決戰。
然而,法國下萊茵集團雖然頻繁集結于萊茵河沿岸,但除了半數部隊負責警戒東部與南部的德意志聯軍外,余下部隊卻留在防區的內線,給所謂的魯爾大公國拓展疆域,也就是掃蕩境內,那些大大小小的自治城鎮,或是“不服王化”的封建割據勢力,主要為騎士領(鄉長級與村長級),迫使上述地域不得不向杜伊斯堡服輸,繼而接受魯爾大公國的統治。
看樣子,法國下萊茵的指揮官似乎不急于與德意志聯軍作戰,而是在后方為法國第一執政的私生子,夯實魯爾大公國的基業。
當上下萊茵地區的相關情況匯總到聯軍司令部那邊時,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的胞弟、時年25歲的卡爾大公隨即明白了法國人已經洞悉了他的戰略部署,并不急于進攻,而是準備效仿在奧屬尼德蘭與萊茵蘭的做法,繼續與聯軍打一場陣地戰、消耗戰。
半年前,哈布斯堡王朝與各諸侯國在德意志境內的軍隊總人數約為12萬人,共包括三個自治兵團。與此同時,法國人卻在萊茵河集結的軍隊,已經超過了23萬人。
由此可見,在從瑞士延伸至北海的340公里萊茵河戰線上,由于普魯士退出反法同盟后,導致卡爾大公的德意志聯軍兵力只有法國人的一半。顯然,帝國-軍隊無法以足夠的縱深覆蓋從巴塞爾到法蘭克福的領士,去抵抗對手的強大壓力。
基于在奧屬尼德蘭戰場上,戰斗力不錯的德意志聯軍被有著優勢兵力的法軍活活拖跨的慘痛歷史,遠在維也納的弗蘭茨二世皇帝與帝國樞密院最終答應了卡爾大公的請求,陸續從邊境省份調來的奧地利軍隊,以及征召了部分的奧地利新兵,總共3萬人統統交給了卡爾大公來指揮。
皇帝與帝國議會給予奧地利軍隊的最終策略,是要反攻萊茵蘭,繼而占領特里爾,并利用西岸的這一陣地對法軍實施依次打擊。當然,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卡爾大公也得堅守其陣地,收復萊茵河東岸。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