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奧地利這邊,軍官的位置都被清一色的世襲貴族或軍官世家把持,平民士兵的最高軍銜就是上士或軍士長。如果沒有皇帝特批,即便是立下了蓋世奇功,也不可能晉升軍官。
當然,對于那些不愿意與泥腿子們一同待在戰俘營的奧軍軍官,可以借助贖金重獲自由,而且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這其中,步兵少尉的自贖價,起步為1000塔勒(塔勒與法郎之間比值為1:2,約2000法郎);上尉2000塔勒;少校3000塔勒,上校9000塔勒;少將2萬塔勒(折合4萬法郎),至于艾赫勒伯爵。這位奧地利中將就需要6萬塔勒的自贖金(12萬法郎)。
另外,家中殷實的騎兵軍官與炮兵軍官,他們的自贖金將上浮15%-20%。
說明一點,塔勒“thaler”一詞,是銀幣類型“約阿希姆斯塔勒爾”的簡稱,這種貨幣是亞希莫夫在1518年最早開始鍛造。
其前身就是在歐洲已經廣泛使用的大銀幣,塔勒式的大銀幣的起源和發展可以追溯到15世紀中期。
由于德意志長期處于事實上的分裂,其主要的銀制貨幣,塔勒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主要有帝國塔勒、協議塔勒與王冠塔勒。
但在實際商品流通中,各個諸侯們基于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接受帝國議會的貨幣協議,時不時的制造大批本國塔勒,比如說,巴登塔勒,魏瑪塔勒與巴伐利亞塔勒,等等。
這些千奇百怪的塔勒銀幣,不僅含銀量極不穩定,更是方便了走私商人們的私自鑄幣行為。
從金融戰略的角度考慮,安德魯將與普魯士關系密切的“協議塔勒”作為德意志塔勒來使用,并強行規定2法郎等于1塔勒。
自贖金的標準,基本都是依照奧地利貴族的收入標準擬定的,雖然有點不講武德的漫天要價,被俘軍官的家眷能咬咬牙,賣出旗下的部分田地或是祖傳的珠寶首飾什么的,還是能勉強湊齊的。
從另外一方面,法國人開具了這份自贖清單,也意味著奧軍官兵的生命有了保障。
既然千里之外的維也納統治者,已不可能再度派出援軍,為曼圖亞解圍。盡管城中糧食彈藥還算充足,但最多也只能支撐半年時間,這還是建立在城外4萬多法國-軍隊圍而不攻的前提之下。
如今法蘭西執政官和他的近衛師團都來到了曼圖亞督戰,顯然是要徹底占領之。包括曼圖亞總督艾赫勒伯爵在內,所有的奧地利人都知道,陷落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對于普通士兵而言,既然戰敗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那么先保住小命要緊。至于打仗什么的,還是能免就免了吧。
按照法國人那種卑鄙無恥的算計公式,但凡戰斗一開始,即便僥幸不戰死,軍官們又要增添20%-100%不等的自贖金,著實讓人心痛不已。
盡管曼圖亞總督義正言辭的拒絕了法蘭西執政官的勸降使節,但從10月10日開始,曼圖亞城中就出現了私下投降的士兵。
一開始,這些向法國人投降的士兵,大都屬于為錢謀生的德意志雇傭兵,人數并不多,總數也不過七八百人。
顯然,艾赫勒伯爵深知這種背叛行為堪比瘟疫,會迅速蔓延到全軍,令城中官兵最終喪失抵抗。隨即,要塞總督就授權憲兵隊可以逮捕,槍斃一切不服從軍令的逃亡者。
而在第二天,法軍新一輪的宣傳單上特別注明了,但凡今后膽敢鎮壓出城逃亡者的奧地利憲兵,法軍絕不接受這些人的投降。而是會將其視為戰爭罪犯,臨時軍事法庭也將審判他們,處于包括10年苦役和環首死刑在內的嚴厲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