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等到兩人的談話轉入到正題后,納爾遜的言辭就從自信變得自負,而且還有了一種咄咄逼人的架勢了,
“爵士,是的,我依然堅持我的意見:我們應該抓緊時間向敵人發起進攻,一分鐘也不可耽誤,因為每過一小時、每過一天,丹麥人都會強大起來。
此時此刻,正是我們進攻敵人的良機。我現在唯一考慮的是如何在進攻敵人的時候,促使我們的戰艦盡量少冒風險。
因為依據范西塔特先生的說法,丹麥人已經想盡千方百計,防止我們經厄勒海峽去進攻哥本哈根。這包括克倫恩堡已加強了防守力量;克朗群島上修筑了工事,島的最前方部署了20門大多指向大海的火炮,離城堡下的炮陣只有700多米;
此外,丹軍還擁有五條帆船,七個流動炮臺,每個炮臺擁有50門火炮;另外,還有小艇和炮船。
正如您指示的那樣,海軍部希望我們能夠順利接近哥本哈根,我們就立即向敵人發起進攻。
我可以向您保證,我的先遣艦隊只需要10艘戰艦,以及部分的輔助炮艦,就可以在48小時內令丹麥艦隊全軍覆沒。然后,哥本哈根與丹麥攝政王只好聽天由命,接受我們英國的所有和談條件。
那是據范西塔特特使稱,丹麥的備戰程度超過了我們政-府的預料,因為丹麥政-府與他們的攝政王儲對英國的敵視達到頂峰。”
在納爾遜回到“圣喬治”戰艦后,他感覺自己似乎未能最終說服保守的司令官,決定連夜再給對方寫了一封信。而且在信中,納爾遜又一次恢復了一名副將應該具備的謙卑心態。
“爵士,英國對您所寄予的希望,比任何其他軍官的希望都大。我們的祖國在歐洲人民的眼中形象如何,是耷拉腦袋,蒙受羞辱,還是昂首挺胸、深感榮耀,就完全取決于您了。
請允許我再度陳述一遍,我們的祖國對我們的艦隊的勝利寄予極大的希望,而怎樣通過粉碎敵人的計劃為祖國爭光,挫敗敵人的銳氣,那是您這位總司令應該深思熟慮的事。倘若我的建議能幫助您形成決策,我將不勝榮幸與感激……
事實上,膽大的方案最為安全。
我們的祖國要求其部隊正確判斷指導下的勇敢。親愛的海德爵士,在您肩負重任之際,在支持您的時候,您的最恭順、最忠誠的仆人,將不惜獻出自己的心血和一切!”
就在納爾遜竭力勸說司令官盡早開戰的第二天,位于厄勒海峽西端的克倫恩堡,潛伏于此的情報員向弗恩上校發來一則密報。
情報宣稱:英國人的艦隊已在3月15日上午10時許,于赫加奈斯港以北20公里處,重新起錨。
于是,一場期待已久的戰爭即將爆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