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艦隊奉命啟錨,然而在航行一段距離之后,帕克爵士再度下令于克倫恩堡以北,約9公里的位置拋錨,因為此時的逆風風向非常不利于繼續前行。
或許是得益于那一條味道鮮美的小比目魚,或許是獨臂瞎眼男爵那最后一份謙卑至極的親筆書信,無論如何,納爾遜的建議總算是從艦隊司令官帕克上將那里,獲得了一種報答。
在艦隊進入厄勒海峽前的最后一次會晤后,帕克司令官準備分給副手納爾遜,那個脾性莽撞的獨眼龍指揮10條,不,是12條主力帆船,以及若干的輔助艦船。
作為先前艦隊指揮官的納爾遜將奉命執行特殊使命,進攻丹麥的防御力量。至于艦隊司令官帕克則率領包括“倫敦號”、“圣喬治號”等重型戰列艦扼守外圍,以防丹麥戰艦從哥本哈根突圍。
時至今日,帕克仍然希望不費一槍一彈便可解決問題,為此,他派人給克倫恩堡的埃爾西諾總督送去一封書信,詢問總督是否允許英國艦隊通過厄勒海峽。
丹麥總督非常強硬的回信說:“在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允許一支不明身份的艦隊通過克倫恩堡要塞。”
當帕克司令官遞過去的橄欖枝再度被丹麥人拒絕后,遠征艦隊在原地繼續停留了48小時,就連一貫性情急躁的納爾遜居然也耐住了性子。
一方面,是來自厄勒海峽的風向不對,那種迎頭刮來的大風非常不利向南航行,而且,南下風向與進攻風向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納爾遜需要在戰前繼續迷惑丹麥守軍,并等候英國偵查船匯報俄國艦隊能否會從芬蘭灣趕來增援。
至于瑞典方面,外交官特使范西塔特爵士保證,瑞典的赫爾辛堡上的炮臺火炮炮口已全部轉向內陸。
不僅如此,為彼此間的增進信任,駐防該要塞的瑞典守軍還邀請一支8人的英國軍事觀察團,前往赫爾辛堡炮臺做現場督查。
至于普魯士,以及其他德意志諸侯在波羅的海方向的海軍實力,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計。
3月17日,卡特加特海峽上空刮起了北風,英國艦隊重新啟錨,并試圖通過厄勒海峽。厄勒海峽寬4.8公里,靠丹麥一側是克倫恩堡,靠瑞典一側是赫爾辛堡。
英國艦隊緊靠瑞典海岸通過厄勒海峽之后,帕克率領船隊乘著有利的西北風朝維恩島前進。
雖說英國艦船的位置都超過了克倫恩堡炮臺的有效射程,但丹麥人依然朝著英軍連連發射炮彈,但是命中率極低。
很快,納爾遜也命令他的先遣艦隊中的“大象號”等幾艘戰列艦予以堅決的還擊,但同樣是打了個寂寞,僅有一發炮彈成功落在丹麥一方的建筑物附近,而且還靠近英國領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