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當皮什格魯率領北方軍團越過荷蘭水道,繼續北上之際,尼德蘭共和國的執政官,威廉五世一家匆忙的乘坐小船,登上一艘小型護衛艦前往英國避難,繼而結束了古老的奧蘭治-拿騷家族對這個低地國家,長達五百多年的(攝政)統治歷史。
不得不說,當共和國-軍隊在荷蘭雅各賓派分子,即“愛國者黨”的協助下,進入尼德蘭的時候,自認為是這個低地國家民眾大救星的法國-軍隊,但其隨后的糟糕行為看起來更像侵略者。
1795年6月,安德魯成功鎮壓了“牧月暴動”,完成對極端派與保王黨的致命打擊,一躍成為法國真正意義上的軍政獨-裁者。
與此同時,在經過長達半年的激烈談判,法荷雙方決定建立新的共和國-巴達維亞。這個名字是源于古代的一支日耳曼部落,而他們古代就居住在荷蘭這塊地區。
巴達維亞共和國的地位由法蘭西共和國提供安全保障,在條約中巴達維亞必須割讓少量的領土,以及負擔巨額賠款,法國駐扎一個3萬人的法屬巴達維亞軍團,肩負著低地國家的安全責任。
這些都意味著,巴達維亞共和國實質就是法國的傀儡政權,一切外交和軍事的決策權都在法國的掌握之下,并且附帶攻守同盟的條款。
數月前,安德魯與法國督政-府鑒于丹麥與法國正式復交,而英國對低地國家軍事威脅,也呈現日益減弱的趨勢,隨即下令將法屬巴達維亞軍團的總兵力,從1795年最初的3萬人,減少到1797年的一半,也就是1.5萬左右。
1795年之前,原本的荷蘭共和國(七省共和國)聽命于英國,而如今,巴達維亞的經濟政策的實行都必須提前知會法國。
不過,新的巴達維亞共和國并不代表荷蘭失去一切自主的權力,荷蘭革-命家的改革受到人民相當的期待。
畢竟。受到大環境的政治現實是他們處于啟蒙思想與法國大革-命的時代,而改革的政策主要是針對人民的需求以及期望,盡管當時法國人在附庸國伴著如同羅馬時代執政官的角色。
最初,革-命者在過渡期間直接沿用舊共和國的憲政體制,等到流亡法國的愛國者黨的領袖紛紛返回荷蘭后,他們清洗了議會并且重新召開會議,取代一切舊有奧蘭治家族所遺留下的規矩,雖然把國家改頭換面了一番,但是最大的不同仍是人事上的改變。
其目的很明顯,意在維護大小布爾喬亞們的自身利益,顧及商業上的利益。不久,這些曾是革命-者的議員們,就在臨時議會里開啟了聯邦(集-權)與邦聯(分權)兩種體制的政治斗爭。
很快的,之前在反抗奧蘭治親王的專-制統治中,表現的眾志成城的“愛國者黨”陣營,迅速分裂成聯邦黨(民主派)與邦聯派(保守派)兩種。
就如改革舊的國家議會般,新的國家議會面臨幾個勢力之間的相互沖突:首先是領導主張民主(統一)的勢力,連同以前主張聯邦制的勢力。然而在這兩個勢力之間觀點還是有紛爭的,聯邦派的勢力占居上風,保守的聯邦派勢力善于議事規則,雙方摩擦所產生的沖突氛圍中,民主派主張關注民眾以及議會之外的政治走向,
也是在這個時候,巴達維亞臨時國家議會效仿當時的法國國民議會,被賦予完整的行政能力,以及立法和組織國家機關的權力,并開始堂而皇之的鎮壓一切宣揚分裂主義與保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