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的歐洲,自殺絕不是單純個人的事情。無論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的教義,歐洲各國普遍將自殺作為一項重罪來懲罰,也就是所謂的“自殺罪”。
那些因自殺死去的人,在很多國家里還要受到侮辱性的處罰,比如財產被沒收,不得安葬,或是被尖木樁穿過尸體并埋在十字路口,甚至被鞭尸,自殺未遂的還可能被判處死刑。
這樣的法律和民俗,一直到19世紀晚期的時候,才慢慢發生了變化,直至最后取消了“自殺罪”。
所以,在歐洲基本上搞不成所謂的自殺式攻擊,下達指令的指揮官與執行者都會受到非議。當然沾染太多蒙古基因的俄羅斯除外。對于投降,各國是被普遍允許的,在西方殺俘同樣是大忌。
另一時空中,拿破侖在遠征埃及期間的極少數殺俘行為(事出有因,戰俘拒不履行之前的承諾),也時不時被史學家拎出來,批斗了兩百多年,作為其一生中最大的罪孽之一。
18世紀的海戰中,依然存在有縱火船,但通常都是進攻中的輔助手段,依照風向來操控,水兵會被允許及時撤離。
至于攻擊的效果究竟如何,就只能聽天由命了。事實上,在大部分的時候,就是交戰雙方聽個巨大聲響,看個火焰表演。
至少在德魯伊特上將與第二次英荷戰爭之后,就很少再看到縱火船偷襲成功的著名戰例了。
另一時空中,等到康格里夫火箭及其改進版,橫空出世的時候,縱火船最終演變成這種早期的火箭彈,而“康格里夫火箭們”也成為了19世紀英國艦隊與地面作戰部隊的標配。
……
正如丹德爾斯預料的那般,夜里8時左右,英國特混艦隊選擇在阿姆斯特丹東北方向,約20公里外的馬爾肯島拋錨停船。
馬爾肯最初是與大陸相連的,但在1164年一次強大潮汐的作用力下,漂移為海中小島,距離大陸最近約有2公里。
在每年的10月下旬,馬爾肯島上最出名的就是五顏六色的郁金香依然在綻放,沁人心脾的芳香在空氣中四溢。
盡管這個品種的花期,僅有一兩周的時間,但足夠讓漁民們的妻子帶著孩子,采摘一大批郁金香,然后在清早就送到阿姆斯特丹的集市,為孩子換得一件新衣服。
不過今年,荷蘭人沒有這個機會了。
10月25日中午過后,薩頓少將派遣了兩艘艦船向馬爾肯島運送去了5百名陸戰隊員。
這些英國-軍人的任務,一方面是要驅趕島上的荷蘭漁民,消除可能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要在島嶼四角建立警戒哨塔,尤其是在艦隊拋錨的東北角。這里距離最近岸邊都有5公里,在勝利者臼炮射程之外。
此外,島上所有的瞭望哨塔都是英國人預先定制好的,只需用蒸汽滑輪組將這些木制哨塔從船上垂吊到陸地上,最后安裝即可。
沒錯,英國海軍已經在使用蒸汽滑輪組,不過動力來源屬于低壓蒸汽機,熱效率依然很低。
至于要將蒸汽機運用到軍艦上,卻招致了以保守著稱的英國海軍軍官的一邊倒反對。
對于那些海軍高層而言,任何一次重大的技術革新,都是對現有利益格局的大規模破壞,除非是到了非變不可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