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只要能保留普軍主力,只要等到俄國的援軍,只要英國的英鎊黃金和軍援物資及時送達,法軍的速勝希望就會破滅。
即便是在戰場上遭遇到一連串的失敗,他威廉三世也能夠效仿腓特烈大帝那般,絕處逢生、遇難成祥。
從上帝的視角來看,克勞塞維茨中尉大膽提出的防御策略,應該是最穩妥,也是最明智的抉擇。
一旦普魯士當真這樣去做了,安德魯統帥和他的參謀長就不得不修改4個方面軍的進攻計劃,提前發動那一場“大洪水”方案。
盡管威廉三世的內心,非常傾向于這種保守的防御策略。然而性格怯懦的他,看到的卻是在場的老元帥老將軍異口同聲的反對。
在這些高級軍官們看來,如此保守的防御打法,根本就是懦弱無能表現,勢必會丟盡腓特烈大帝的臉。
而普軍主力在面對法軍大舉進攻時,一槍不放的退守奧德河以東,甚至做好放棄柏林的準備,更是天方夜譚,根本不可能的。
布倫瑞克軍團的參謀長格羅爾曼將軍甚至揚言,表示要親自抽打擬定這個逃跑方案的克勞塞維茨中尉,至少20皮鞭。
見狀,年輕的普魯士國王立刻動搖了,他不敢當眾表露自己的真實看法。
第二種軍事方案,是布倫瑞克公爵的參謀長,格羅爾曼將軍提出來的。就是將9萬普軍主力集中在圖林根山脈以北的埃爾富爾一帶,這當然不是為了打防御戰,而是準備主動進攻。
普魯士的進攻目標,將是維爾茨堡或是法蘭克福,意在搶占戰場上的主動權,打法軍一個措手不及,繼而控制美因河,徹底截斷法軍的補給線路。
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普軍將從中分割駐扎于維爾茨堡與法蘭克福的兩地法軍,最終各個擊破,消滅法軍的有生力量。
即便是進攻未能達到預期目標,普軍也可借助這種主動進攻的方式,打亂法軍的原有計劃,從而起到拖延戰事的效果,能夠將普軍主力從容的帶回到圖林根山脈以北,實施新的防御阻擊戰。
這套方案的特點,采取了主動進攻方式,需要兩個普魯士軍團合二為一,降低了在未來野戰中,被法軍各個擊破的風險。
這種主動進攻的方案,立刻獲得了現場大部分將軍與參謀的支持,只是遭遇到霍恩洛厄親王與參謀長梅森巴赫將軍的堅決反對。
那是普軍的情報部門已獲知,安德魯直屬的總預備軍,其總兵力多達12萬(有誤判,將中普魯士方面軍與總預備軍搞混),目前正部署于法蘭克福、哈瑙與蓋爾恩豪森一線。
因為法軍內河艦隊的存在,導致水量極大的美因河,成為了普軍無法逾越的天塹,卻是法軍的天然要塞與穩定的補給線,還能迅速調配兵力。
此刻,普魯士正面戰場上,布倫瑞克軍團和霍恩洛厄軍團的總兵力,也不過9.3萬人,如果再扣除部分的留守部隊,估計參與進攻的普軍部隊,絕對不會超過8萬。
8萬普軍對陣12萬法軍,會場的元帥將軍們可不是頭腦狂熱的小軍官,在經歷了1794年的尼德蘭與萊茵蘭的失敗之后,誰也不會拍著自己胸脯,告訴威廉三世說己方一定能夠獲勝。
不僅如此,一旦普軍主動進攻法蘭克福一帶的法軍,而遲遲不勝,中普魯士方面軍就會立刻回援,8萬普軍將陷入20萬強大法軍的包圍中,其后果不堪設想。
也是這個考慮,作為普魯士國王最高軍事顧問的布倫瑞克公爵,在面對霍恩洛厄親王與梅森巴赫將軍的反對意見時,他竟然沒有支持自己參謀長,格羅爾曼將軍的主動進攻方案。
那是因為這位普軍的實際總指揮官,優柔寡斷,患得患失的老毛病又犯了,布倫瑞克公爵不想為此承擔責任。就如同在1792年9月,他居然莫名其妙下達命令,讓普奧聯軍從瓦爾密戰場上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