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間,克勞塞維茨曾希望得到安德魯統帥的接見。不過,法國執政官似乎對這位普魯士軍官學員興趣不大,也沒接受對方的請求。
在普法兩國徹底鬧翻,準備兵戎相見的時候,克勞塞維茨基于他對法軍強悍實力的深刻理解,越級向國王威廉三世提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防御方案。
簡單的說,就是避開法軍的“大縱深作戰策略”,以保存普軍有生力量為目的,退守奧德河以東與柯尼斯堡,與俄軍會合一處。
不出意外的,克勞塞維茨基中尉那種“不戰而逃的方案”,盡管得到了威廉三世的欣賞,但遭遇到元帥將軍們的一致否決。
如果克勞塞維茨基不是霍恩洛厄親王的侍從官,而且在被眾人譴責后,能在第一時間內主動申請到前線的獵兵團,這位年輕中尉可能會被剝奪軍銜,繼而淪為一個大頭兵。
如今,克勞塞維茨心中的那種不安感覺,在他離開霍恩洛厄親王大本營,南下向獵兵團報道的時候,變得越發的強烈。
每一次,當他寫完日記之后,總會習慣于盯著軍事地圖琢磨半天,分析法軍的突擊群、牽制群、預備隊究竟會出現在哪里。
盡管克勞塞維茨很聰明,也具有相當的天賦,但18歲的他畢竟與安德魯之間相隔有兩百多年的知識代差。而且,沒有帶兵經歷的中尉,難以去深入理會“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全部內容。
如今,在聽到英勇的菲利普王子在漢諾威不幸陣亡的消息后,克勞塞維茨終于醒悟過來了。
那是安德魯法國居然一反常態,將真正的突擊群,放到在兵力相對薄弱的西北戰場,漢諾威一帶。至于圖林根山脈南面的20萬法軍,反而變成了牽制群和預備隊。
在結合腦海中的北德意志地圖上的那幾條大江大河,威悉河、易北河與奧德河的南北走向格局。還有法軍在德意志戰爭與哈布斯堡王朝戰爭期間,屢建奇功的內河蒸汽艦隊擔當快速支援的火力群。
最終,克勞塞維茨明白了法軍最高統帥安德魯提出的“大縱深作戰理論”,是如何在北德意志戰場上實施與運用的。
在圖林根山脈南部,以中普魯士軍團和預備軍的20萬軍隊,吸引普軍主力部隊,借助西北的西普魯士軍團作為突擊群,向東實施猛攻。倘若進攻受挫,東面的東普魯士軍團將成為新的突擊群……
與此同時,法國的龐大內河艦隊將為突擊集團,提供強大的火力群支援。
現在,數十艘法國艦炮已經從北海與波羅的海的入海口逆流而上,沿著威悉河、易北河與奧德河,由北南下,配合地面部隊作戰。
內河艦隊的作戰目標,就是為友軍提供強大且機動的火力支援,攻克沿河兩岸的堡壘要塞,以及普魯士軍隊的集結點,控制橋梁與渡口,封鎖普軍的東逃路線,配合法軍主力圍殲或重創霍恩洛厄軍團、布倫瑞克軍團與呂歇爾軍……
然而此時此刻,為時晚矣。
由于有線電報的存在,法軍在漢諾威的戰報信息,能夠在1小時內準確無誤的傳遞到法軍指揮部。
而于此對應的,普魯士在漢諾威與魏瑪之間既沒有有線電報,也沒能架設法軍正逐漸淘汰的臂板信號機。
所以,普軍的情報傳遞,需要用信使的馬車連續跑上36小時,才能從漢諾威抵達300公里外的魏瑪,普魯士軍隊的南方大本營。
事實上,在克勞塞維茨聽到菲利普王子不幸陣亡的消息時,索漢的部隊已在內河炮艦的配合下,順利攻占了漢諾威,繼而控制了威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