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國王設在魏瑪的行營駐地,是在6月15日拂曉時分,收到菲利普王子在漢諾威郊外陣亡的噩耗。
隨后的,國王威廉三世宣布暫停了爭吵不斷的軍事會議,他回到寢宮,帶著王后露易絲一道,安撫了目前處于極度悲痛中的霍恩洛厄親王。
只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數小時后,不好的消息再度傳來,那是漢諾威淪陷了。
至于漢諾威軍團的指揮官,曾在七年戰爭中,為普魯士和腓特烈大帝立下汗馬功勞的“鐵漢”,74歲的默倫多夫元帥居然屈辱的,率領他的軍團,主動向法國指揮官索漢投降了。
相對于菲利普王子的不幸,默倫多夫軍團的投降,以及漢諾威公國的陷落,對于威廉三世和普魯士來說,這才是最為可怕的。
因為越過了比勒菲爾德與漢諾威之間的丘陵,整個北德平原都將徹底暴露在10多萬法軍面前。
在從漢諾威通往柏林的沿途道路,整個北德平原之上,除了幾座并不茂盛的森林,威悉河與易北河等少數河流(運河),還有為數不多的堡壘要塞外,地勢顯現的非常平坦,沒有類似圖林根山脈與哈爾茨山那般,需要克服的地理障礙。
不僅如此,普魯士在從漢諾威通向柏林的,這條不足300公里的主干道上,普軍布防的總兵力還不足3萬。
更為不幸的,是這些守軍士兵大部分為新兵,很多還是從普占波茲南(大波蘭地區)那邊強行抓過來的,以頂替有錢人服兵役的波蘭農奴。至于這些人的戰斗力,不用想就知道非常低下,而且忠誠度很差。
不難想象,法國的西普魯士方面軍在突破了漢諾威與威悉河的防線后,可以輕輕松松一路掃蕩。至于擔當前哨的法軍騎兵可以在3、4天里,快速逼近波茨坦王宮與首都柏林。
更為糟糕的,是守衛柏林與波茨坦的2萬多普魯士近衛軍,幾乎都被威廉三世和他的王后露易絲,帶到了280公里外的魏瑪。
不得已,深感軍情重大的布倫瑞克公爵,就只能拉著威廉三世,去找沉浸于依然悲痛之中的霍恩洛厄親王,商討是否立刻將兩個軍團的普軍主力回撤到易北河以東,也就是在波茨坦與柏林一帶,重新組織防御的事情。
房間內,一夜白頭的霍恩洛厄親王在聽完了國王與總司令的敘述后,他沒有立刻表態,而是轉身從桌面上拿出一份方案,默默的遞給了威廉三世。
至于這份方案,就是克勞塞維茨中尉在三周前提交給自己的,“以空間換時間”的抵抗強大法軍的軍事計劃。
“就依照他的計劃來做吧!”霍恩洛厄親王說。內心里,他與威廉三世一樣,也非常贊同克勞塞維茨的方案,但腓特烈大帝的光榮事跡,讓他不敢接受這份防御計劃。
一旁的布倫瑞克公爵朝著威廉三世看了一眼,但后者裝作什么也沒有看見。于是這位普魯士軍隊的總司令,不得不硬著頭皮提醒說:“在圖林根山脈東側的山谷里,還有10多萬,甚至是更多的法國-軍隊,所以我們……”
霍恩洛厄親王點了點頭,他明白對方內心在擔心什么。
“嗯,你們現在就收攏軍隊,立刻回到柏林組織防御吧。而我和我的軍團將會負責殿后,盡可能的遲滯法國人的攻勢。另外,請將留下呂歇爾縱隊的至少兩個師,作為我直屬軍團的預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