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他看到大都是普魯士軍旗在高地邊緣來回晃動,但偶爾的也會有高舉三色旗的法軍騎兵沖殺過來。
這一期間,雙方的槍炮聲并不密集,反倒是陣陣的馬蹄聲與震耳欲聾的喊殺聲此起彼伏,遠遠的飄過來。
顯然,普法兩軍的騎兵在相互交戰,只是眼下的戰況不明,總指揮官需要等待傳令騎兵送來最新的戰報。
數周之前,默倫多夫就知道自己所要面對的強大敵人,就是尼德蘭戰場上的老對手,屢戰屢勝的索漢中將,指揮的所謂“西普魯士方面軍”。
包括,法國的兩個集團軍(麥克唐納的第3軍與克萊貝爾的第4軍),還有南德意志軍團的5萬人,以及小克勒曼指揮的5千魯爾公國的軍隊,總兵力超過了10萬。
而與此同時,默倫多夫元帥軍團僅有下轄4個師,大約有3.2萬人,以及5、6千漢諾威公國的軍隊,合計3.8萬人。
依照常理,整個漢諾威城防要塞完備,糧秣與軍需也非常充足,即便是要面對3倍以上的法國及南德聯軍,經驗豐富的默倫多夫元帥憑借麾下的士兵,堅守城池半年左右,也應該是沒有任何的問題。
5月中下旬的時候,當默倫多夫元帥和他的軍團來到漢諾威,抵抗以法國為首的聯軍時,卻發現漢諾威公國的議會與市民,并不歡迎普魯士軍隊,甚至是非常抵觸。
在進駐漢諾威后不到一周的時間里,6千漢諾威軍隊就在法國間諜的蠱惑下,一下子跑了差不多三成的士兵。
最后,還是默倫多夫元帥下令嚴肅軍紀。他依照腓特烈大帝的規定,對被抓回來的逃兵實施“十二抽一”的處決令,在城市廣場上一口氣槍決了60多人后,這才勉強遏制了這一股逃兵潮。
然而,漢諾威民眾對普魯士占領軍的感覺,已從最初的抵觸情緒,上升到極度厭惡,很多人,也許是大部分漢諾威人希望法軍立刻打過來,將十惡不赦的普魯士人統統趕跑。
相對于普魯士喜歡抓人當兵的傳統,法國人并不熱衷在漢諾威征兵,上一次占領,也不過是向城市議會征收了一大筆戰爭賠償金。
作為漢薩同盟的城市之一,一貫追求商業立國傳統訓令的漢諾威議會,非常接受這種金錢取代人力的懲罰方式。
盡管因為漢諾威的共君,英王喬治三世長期敵視法國,但漢諾威敵方議會與普通民眾,并不厭惡法國人,反而是非常樂意同革-命的法國與后續的安德魯法國,保持貿易往來。
對此,默倫多夫元帥也不愿意深究太多,只要漢諾威不反對普魯士,他也不愿意欺壓太多,以免出現類似“曼海姆事件”的糟糕狀況。
所謂的“曼海姆事件”,是在1796年,曼海姆軍民聯合起來反抗匈牙利士兵的欺凌,繼而主動打開城門,向路過的法軍投降。
相比于漢諾威民眾那無聲反抗,老元帥更擔心那位心高氣傲,堅持要出城迎戰法軍的菲利普王子,霍恩洛厄親王的長孫。
毫無疑問的,默倫多夫元帥根本就不看好普軍與法軍的野戰。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