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法蘭西銀行接受了奧地利的申請,正在評估一筆3億法郎的商業貸款,意在支持奧地利王國的重建及經濟恢復。
5月初,法國收到了第二筆戰爭賠償金。而此刻的奧地利也以立法形式,取締強制義務兵役制等一系列戰時法令。
此外,其境內的正規軍、武裝警察和民兵等武裝部隊的總數量,當下僅維持在3萬人不到,完全符合《美泉宮和約》所限定的5萬人的規定。
隨即,安德魯簽署命令,法軍開始如約撤離奧地利南面的戰略重鎮格拉茨。其中的部分法軍,回到威尼斯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南麓;而另一部分,則回到轉到烏爾姆,加入到隨后的普魯士戰爭。
到了1798年5月之后,法軍在奧地利王國內部的實際駐軍,也僅保留多瑙河西面的林茨一地。
而隸屬于多瑙河方面軍,由蘭德爾指揮的第13集團軍,就在此駐防。至于奧地利的軍官戰俘營,也同樣設置在林茨附近的克拉恩瑙鎮。
由于法屬多瑙河方面軍的存在,當下的奧地利王國已經無法向西(巴伐利亞),向東(匈牙利),向北(捷克與斯洛伐克)擴展領土,他們唯一的機會,就是向南,向巴爾干半島方向。
18世紀之前,奧土戰爭的格局基本都是奧斯曼土耳其進攻奧地利,氣勢洶洶的土耳其人曾兩度圍困維也納。
于是在1684年,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之間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等到兩年之后,沙皇俄國也加入到這個“神圣同盟”。
1716年,歐根親王在彼得羅瓦拉丁殲滅土軍3萬,達瑪德·阿里帕夏陣亡。隨后,奧軍包圍并攻占了堅固的蒂米什瓦拉要塞。
第二年,歐根親王大舉進攻,攻克了貝爾格萊德,對土戰爭勝利結束,雙方簽訂《波日阿雷瓦茨和約》。
最終,奧斯曼帝國失去包括貝爾格萊德在內的塞爾維亞北部,該勝利也徹底解除了奧斯曼帝國,對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威脅。
隨后,1735至1739年,以及1788至1790年期間的兩次“奧土戰爭”中,得益于土耳其的主力部隊遭遇俄軍牽制,奧地利軍隊乘虛而入,取得部分勝利,占領了波斯尼亞、塞爾維亞等地,并重新攻占了貝爾格萊德,以及謝苗德利亞、波日阿雷瓦茨等重要要塞。
然而,隨著奧俄兩國對巴爾干地區的分贓不均,直接導致“反土同盟”破裂,俄國單方面的退出了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
此刻,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導致歐洲大陸的形勢陡然變化。作為法蘭西傳統盟友的奧斯曼,也伺機向勢單力薄的奧地利發動反攻,奪回了部分領土。
1790年之后,奧地利和土耳其簽署了和平條約,兩國之間的戰爭基本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