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雷軍醫官直言不諱的說,因為是在敵國內部,一旦染上這些疾病后,至少一半的士兵將無法幸免于難。
不僅如此,為了與占領區居民,與戰友爭奪食物、藥品和水源,入侵俄國的歐洲遠征軍的軍紀,也會變得每況愈下,內耗不斷。
依照安德魯統帥,以及貝爾蒂埃總參謀長的指示,總參謀部在軍演結束之后,就開始從各集團軍內部,輪流抽調了兩百余名,團一級作戰部隊的參謀軍官,要求這些人參與到針對行軍作戰途中,各種補給問題的討論,并尋求符合戰地實際環境的多種解決方案。
但在另一方面,安德魯卻深知,所謂的最佳方案,也僅僅是從某種程度上,減少那種“非戰斗減員”的數量,挽救一些士兵的生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類似的問題。所以從一開始,這位法軍最高統帥就不打算越過涅曼河,攻占立陶宛。
即便是150年之后,那位“奧地利美術生”指揮著歐洲數百萬的遠征軍,哪怕是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火車、飛機、卡車與坦克,依然受困于俄羅斯那極度嚴寒的氣候,糟糕的生活環境,嚴重短缺的食物補給,還有煩不勝煩的游擊隊,以及無處不在的傳染病,等等。
演習之后,法軍參謀們正忙于檢討與修正,而在涅曼河以東,立陶宛首府維爾紐斯,此刻已亂成了一團糟。
在波蘭境內傳來非常可怕的一則壞消息:
那是以法軍為首的30多萬歐洲多國聯軍,此刻正在無敵統帥安德魯-弗蘭克的指揮下,從集結地奧爾什丁出發。
預計將會在半個月內,于塞伊內一帶越過涅曼河,繼而正式向偉大的俄羅斯帝國宣戰……
盡管立陶宛總督,萊昂蒂·萊昂蒂耶維奇·本尼格森男爵并不相信法國人會主動宣戰,但無法改變維爾紐斯城中那些俄國人,以及已經徹底投靠了俄國的立陶宛貴族的外逃趨勢。
1745年2月,本尼格森生于德意志的布倫瑞克公國。在其近衛軍上校父親的安排下,12歲的本尼格森在英王喬治二世的漢諾威宮,當了五年侍從,隨后也參加了漢諾威軍隊。等到在晉升為步兵近衛軍上尉以后,他參加了七年戰爭的最后一個戰局。
從本質上來說,精力充沛,性情粗野的本尼格森儼然就是一個不學有術的潑皮。他在迎娶了漢諾威駐維也納宮廷的大使,施泰因貝爾格男爵的女兒之后,就立刻辭去了軍職,回到他在漢諾威的莊園班特恩養老。
由于揮霍無度,本尼格森就困于債務而不能自拔,在其妻子死后,他決定加入到俄國-軍隊里供職,繼而重振家業。
在兩次俄土戰爭中表現出色,本尼格森成為一名勇敢、沉著、有魄力的騎兵軍官,得到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賞識,提升為中校。
這一期間,本尼格森先是在魯緬采夫部下同土耳其人作戰,后在蘇沃洛夫部下鎮壓起義者普加喬夫。
很快,他又再度得到波將金元帥的提拔,成為一名上校團長。由于在奧查科夫堡壘遭遇風暴時沉著冷靜,被委任為準將旅長。
1793到1794年,在鎮壓波蘭“科希丘什科起義”的戰爭期間,本尼格森指揮一支輕裝部隊,在奧什米亞納戰役和索雷戰役以后被提升為少將。
隨后,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特別獎給他,一枚圣弗拉基米爾勛章,一件榮譽武器,200名農奴,還賜予一個俄國男爵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