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希望號”和“探索號”的科學探險目的不同,“巴拉特號”更像是一艘法國間諜船,擔負著第一執政的秘密使命,就是負責營救邁索爾邦國蘇丹,蒂普的直系繼承人。
從1796年的下半年開始,在一年半的時間里,法軍陸續淘汰下來的2萬多支“1777式”前裝滑膛槍,以及50多門火炮,通過遠洋商船打包賣給了蒂普蘇丹,繼而換得了邁索爾邦國那價值3干萬法郎的黃金,以及價值連城的紅藍寶石和鉆石。
陪同上述武器一同抵達的,還有數十名自愿前往印度的法國-軍事教官,他們會竭力協助這位蒂普蘇丹,為邁索爾邦國打造出一支現代化的歐洲軍隊,抵御英國殖民地軍隊可能會發動的入侵。
原本,敘爾庫夫將軍是希望邁索爾蘇丹不要單打獨斗,而是配合法軍在印度搞出一個各邦國反英同盟,斥責英國殖民地的擴展。
不過,因為購買軍火而被法國掏空家底的蒂普蘇丹,在新式的火槍火炮裝備到軍隊后,就迫不及待的向加入英國人主導的“反邁三角同盟”的馬拉塔和海得拉巴等封建王公發動進攻。
在1797年的時候,邁索爾贏得了幾次戰役的重大勝利,不僅收回了在1792年《塞林伽巴丹條約》中被割讓的所有領土,還占領馬拉塔和海得拉巴兩國三分之一的土地,以及大量的黃金珠寶鉆石。
顯然是蒂普蘇丹太過霸道的緣故,戰敗的馬拉塔和海得拉巴并不服氣,他們再度找到位于加爾各答的英國殖民者,希望“反邁三角同盟”重新聯合起來,發動對邁索爾邦國的反擊戰。
此刻,英屬東印度公司的總督,是查爾斯·韋爾斯利勛爵,他的首要任務是要根絕法國在印度各邦國的勢力。
在韋爾斯利總督的要求下,馬拉塔和海得拉巴主動接受英國提出的全部條件,并徹底轉變為東印度公司的藩臣。而蒂普蘇丹不僅拒絕驅除法國教官,還不愿意接受成為歐洲人的藩臣。
隨即,英國殖民者立即決定對這個桀驁不馴的印度邦國作戰。
韋爾斯利在1798年8月12日的《備忘錄》中說:“邁索爾使臣的行事是經蘇丹本人親自批準的,加上法國-軍事教官在他的國土上登陸,這是一種公開的、不折不扣的、毫不含糊的宣戰;更嚴重的是公開聲明戰爭的目的既不是為擴張、賠款,也不是為安全,而是要完全摧毀在印度的英國政-府。如果對這樣的侮辱和危害的形勢再有所誤解,那就表明不是示弱,就是恐懼。”
第四次“英國-邁索爾戰爭”爆發前,韋爾斯利總督的兄弟阿瑟·韋爾斯利上校,曾經面目猙獰的報告說,“捕獲蘇丹蒂普的羅網已經準備好了,這個野獸無法掙脫了。”
阿瑟把軍隊集中在邊防線上,大軍壓境,向蒂普發出了最后的通牒,英國人要求他同法國斷絕關系,并要求確立英國人對邁索爾的保護。
盡管這一時期,蒂普蘇丹不斷的向萬里之外的安德魯法國,發出求援信,但都是石沉大海。
顯然,安德魯已決定拋棄這個不聽話的傀儡,轉而扶持愿意聽話的邦國蘇丹,或是他那年幼的繼承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