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失敗是成功之母
在另一時空,內燃發動機的發明是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的重要成果,其發展歷程經歷了多個階段。
早在17世紀至18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就曾嘗試利用火藥爆炸獲取動力。
他設想通過火藥燃燒產生的巨大能量來推動機械裝置運動,然而,火藥燃燒的劇烈性和難以控制性,使得這一嘗試最終未能成功。
盡管如此,惠更斯的這一大膽設想為后來的動力技術發展埋下了種子,也為內燃機的誕生提供了最初的靈感。
1801年,法國化學家菲利普·勒本在動力技術的探索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他通過煤干餾氣體與氫氣的混合,首次制成了點燃后產生膨脹力推動活塞的發動機。
這一發明雖然在技術上還不夠完善,但已經初步展現了內燃機的雛形,為后續的改進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1833年,英國人賴特提出了一個具有前瞻性的設計——直接利用燃燒壓力推動活塞做功。
這一設計理念極大地簡化了動力傳遞的過程,使得內燃機的效率和實用性有了顯著提升的可能性,為內燃機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至于世界上的第一臺實用內燃機,其誕生于1860年,是由法國人勒努瓦發明的。
他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臺實用的煤氣內燃機,這一發明標志著內燃機技術從理論走向實際應用的重要轉折點,為后續的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回到本時空,早在1797年的時候,就在法蘭西的工程師們歡慶偉大蒸汽時代的到來之際,先知先覺的安德魯院士已經敏銳地察覺到,蒸汽動力雖然強大,但在某些應用場景下仍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
于是,他秘密召集了以化學家勒本為首的百余名精兵強將,秘密研發一種更輕便、效率更高的動力源——內燃機。
“懂王”安德魯盡管不會親自制造內燃機,對內燃機的技術細節也只是一知半解,但他憑借對歷史的深刻洞察和對技術發展的敏銳嗅覺,通曉內燃機的發展歷史。
在他的指導下,法國科學院內部開始重現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當年的實驗。不過,這一次有所不同。
在安德魯院士的精心安排下,惠更斯原本使用不可控的火藥爆炸方式被一種有著不錯安全性的煤油燃燒所替代。
這一改進不僅解決了火藥燃燒難以控制的問題,還使得實驗過程更加安全可靠,為內燃機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毫無疑問,安德魯當然清楚柴油和汽油的燃燒值更好,那是柴油的熱值大約在43兆焦耳/干克,而汽油的熱值也有42兆焦耳/干克,相比之下,煤油的熱值稍低,但也有37兆焦耳/干克左右。
然而,以當下的粗糙技術條件,提煉石油的工藝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煤油屬于最容易得到的燃料。
為此,前世有著多年駕齡的老司機(字面意思),還絞盡腦汁、刮腸搜肚,憑借著對現代發動機的模糊記憶,繪制了一張草圖。
他向菲利普·勒本領導的研發內燃機團隊,描述了一個其熱效率可以接近40%的內燃發動機,這幾乎是當下蒸汽機效率的8倍。要知道,當時最先進的蒸汽機的熱效率也不到5%,而安德魯描述的發動機效率之高,讓工程師們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