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封昭儀這件事便是如此,中書省擬定詔書,門下省審核通過,宗室載錄于玉碟之上……私底下如能如此運行,縱使御史臺之后發起彈劾、朝野上下議論紛紜,大抵也不能扭轉事實。
可現在第二步便遭遇封駁,足以見得此事有悖常理、不得人心,幾乎可以宣告失敗。
再拿去朝堂之上商議討論,反對者只會更多,斷無通過之理。
劉洎如此操作,豈非自取其辱?
且關鍵“取辱”者并非劉洎,而是陛下……
馬周沉思稍許,感慨道:“如若陛下此等堅韌之心志能夠保持下去,倒也不失為一樁幸事。”
崔神基愕然片刻,忽然領悟:“可萬一不行,豈非弄巧成拙、得不償失?”
馬周意味深長:“敢于直言犯賤、違逆圣意者,固然會被視為國之忠臣,可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對皇權毫無敬畏……你愿意青史之上背負這樣一個評價嗎?”
崔神基趕緊搖頭:“犯顏直諫乃是制止君上亂命,但君君臣臣、尊卑上下,豈敢有半分褻瀆之心?”
他已經明白陛下以及劉洎的用意,就是要在朝堂之上形成一股“天下人皆反對皇帝”的態勢,徹底引發輿論,將自己放在“弱勢”甚至“遭受欺凌”的位置。
就賭一賭大臣們自珍羽毛、愛惜名譽,不肯背負“凌虐君上”之罵名。
越級晉升這件事確實不對,可說到底也不過是皇帝家事而已,就因為這樣一件小事便導致皇帝遭受整個朝堂的攻訐、反對,將皇帝置于“昏君”之境地,大臣們何其猖獗?
“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陛下有魄力啊!”
“怕只怕這股魄力未能使盡,如若半途而廢,那就得不償失了。”
馬周感嘆。
臣子對于君王之要求,其實很是復雜。
臣子討厭非常強勢之君王,威望厚重、令出如山,臣子毫無反駁之余地只能執行,任何勸諫的話都聽不進去,如隋煬帝那般看似雄才大略、能力出眾,實則一意孤行、剛愎自負,結果卻將整個帝國搞得一團糟。
臣子也討厭軟弱的君王,旁人說什么都信,既無主見、更無擔當,致使政出多門、朝令夕改,朝野上下無所適從,多做多錯、不做不錯,整個吏治腐敗朽爛,直至積重難返,將整個帝國拖入深淵。
最完美的君王自然是那種既有強大之威望、卓越之能力,又能聽取臣子之諫言,自審己身之過失,譬如太宗皇帝……
可古往今來帝王者無數,能夠比肩太宗皇帝甚至更勝一籌者又有幾人?
偏偏李承乾作為太宗皇帝的兒子,又一度幾乎被廢黜,難免將其與太宗皇帝做出比較。
這極不公平。
故而大臣們對于李承乾之期望談不上多高,只要能夠立身持正、心志堅毅、勇于擔責就好。
但即便是這一點,可并不容易做到……
孫處約急匆匆跑進值房,喘了口粗氣,這才疾聲道:“啟稟亞臺,剛剛門下省封駁了中書省的詔書,中書令親至門下省與侍中理論,被侍中駁斥,卻并未放棄,揚言朝會之上要當眾誦讀詔書,文武群臣一并商議討論,看上去志在必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