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南陽糧道被劉表軍斷了后,袁術不得不撤出南陽,返回汝南后,又攻打兗州的曹操,在匡亭與封丘接連被曹操打得大敗。
袁術奔逃淮南后,不但與揚州刺史劉繇多次開戰,甚至與自己盟友徐州牧陶謙產生嫌隙,袁術開始派兵爭奪徐州。
袁術的最終稱帝,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罷了。
袁術麾下并沒有頂級戰略家,他本人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甚至稱帝之時,麾下群臣極力反對,他也力排眾議,僭號稱帝。
按理說隨著耿弇、寇恂的加入,袁術的戰略水平當上升不止一個檔次。
寇恂文武雙全,放下武器時,既能治理地方,亦能將后勤處理得井井有條;拿起武器時,還能統率大軍,征戰四方。
與寇恂勢不兩立的賈復就曾經說過:“寇恂文武備足,有牧民御眾之才。河內富實,南迫洛陽,非寇恂莫可使也!”
而后世經常將寇恂鎮守河內期間,為劉秀提供了大量的軍資,此等功勞,足以與蕭何鎮關中相提并論了。
梁武帝蕭衍后來感嘆道:“昔蕭何鎮關中,漢祖得成山東之業;寇恂守河內,光武建河北之基。”
如果說寇恂的技能點更偏向于治理與后勤,那耿弇就是實實在在的軍事家了。
耿弇一生平定天下四十六郡,攻取城池三百余座,戰功赫赫。
每次作戰,耿弇必定深思熟慮的運用各種戰術,他將圍點打援、聲東擊西、引蛇出洞等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并被光武帝劉秀稱之為“有志者事竟成”。
然而卻因為他們出身普通,背后并沒有顯赫的家族支持,這讓更看重門第出身的袁術,內心深處其實并不太想重用他們。
說到底還是袁術自始至終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貴族,帶有天生的優越感。
利用汝南賊寇進攻譙縣的計策并非寇恂與耿弇所獻,而是袁術麾下的長史楊弘所謀。
楊弘是原虎賁軍中的一員,跟隨袁術從京城逃出后,因為善于分析問題,被袁術任命為長史。
品級高的官職或是地方長官都設有長史,各個官員麾下的長史雖然執掌事務不同,但多數都是幕僚性質的官員。
因為是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從京城殺出來的心腹,而在京城中任職虎賁軍的,雖然不敢說能力多強,但是家世一定不差。
楊弘出身弘農楊氏的一個偏支,雖然并非如今主脈楊彪一系,但是畢竟還是有些親戚關系,所以頗深袁術的看重。
當時楊弘獻出此策之后,袁術非常心動,準備答應之時,寇恂與耿弇皆站出來反對。
寇恂站在內政方面的角度反對道:“這些年我們連年征戰不停,與荊州的劉表爭奪南陽郡,與奸臣董卓爭奪潁川郡,與反賊張角爭奪汝南郡,將士們早已經疲憊不堪。
為了軍費開銷,治下百姓的徭役、稅賦日漸加重,我們現在應該休養生息,減少百姓的負擔,然后觀看天下局勢,才是長久之計啊。
連年征戰,需要錢糧的支撐,一味的窮兵黷武,乃取禍之道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