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千年的東胡一族,到了東漢末年已經非常弱小,被先后崛起的各個游牧民族不斷欺壓,他們也只能通過不斷北遷,躲避滅族之危。如今生活在蒙古高原東北角落,也就是后世常說的外興安嶺地區。
即使如此,還是經常被其他族群、部落蠶食。
最近東胡部落西部的丁零部落聯合東邊的扶余國,攻打東胡部落,若非鐵木真與他麾下的“四駿”與“四獒”挺身而出,東胡部落很可能就此消失于歷史的洪流之中。
東胡一族的歷史最早追溯到殷商時期,在殷商初期他們就生活在商王朝的東北方,位于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
春秋時期開始,他們不想一直困守于東北,開始覬覦華夏的中原之地,于是他們經常侵犯燕國邊境,并派遣族人不斷學習中原文化,東胡的實力開始處于上升期。
這個時期,燕國上谷至遼東一帶,經常受到東胡的攻擊,頗令歷代燕國國君頭疼。
戰國時期,隨著東胡這些年不斷學習華夏文化,整體實力達到了東胡一族的鼎盛時期,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
他們的勢力范圍甚至擴大到了趙國邊境。
燕、趙為了防止東胡人入侵,紛紛在邊境修建長城以自保。
雖然這個時期是東胡部落的巔峰,然而華夏卻是武德充沛,人人尚武的戰國時代,他們多次被燕、趙擊敗。
在最后一次傾巢而出時,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擊敗后,遠遁荒漠,之后被新興的勢力匈奴所取代。
秦漢之際,是匈奴統一草原的時代,東胡敗于匈奴后,東胡部落聯盟瓦解,退居烏桓山的烏桓族與退居鮮卑山的鮮卑族,就曾經是東胡部落聯盟的一部分。
另外一部分東胡人只能不斷北上,最后到達了蒙古高原的東北角落。
扶余國位于蒙古高原極東之地,西邊就是日漸衰弱的東胡部落,南部與大漢王朝的玄菟郡以及高句麗接壤,東方是挹婁部落,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
扶余人的先祖原本居住在山東半島,殷商末期,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后,分封天下。
原本居住于山東半島上的百姓,被迫遠離故鄉,他們渡過渤海后,到達了遼東,散居在今鴨綠江上游和松花江上游一帶。
東胡人崛起后,他們比鄰而居,因為松嫩平原上有一種產食鹽的樹,而當地的百姓喜食樹上的鹽,故而東胡人將當地的百姓稱之為扶余。
西漢初年,扶余人在當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扶余國以農業為主,畜牧業與手工業為輔,其國殷富,人口近五十萬人。
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扶余王遣使納貢,光武帝厚待使者,聲稱愿與扶余國永為兄弟之邦。
自此開始,大漢的使命年年通于扶余國。
漢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扶余國違背盟約,首次派兵進攻大漢的邊疆。
扶余王親自率領步騎八千人進攻漢四郡之一的樂浪郡,殺傷吏民,劫掠百姓糧食與富戶金銀。
沒過多久,聽聞大漢王朝準備出兵攻打扶余國,扶余王立刻認慫,派遣使者送上豪禮,請求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