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婁部落位于扶余國東北千余里,東臨大海,南部與沃沮部落接壤。
挹婁部落在各方面都比較落后,其族人以穴居為主,擅長養殖家豬。
山林中的野獸,海洋中的魚類、種植的農作物以及自己養殖的豬為其食物的主要來源。
自漢朝開始,他們臣服于西部的扶余國,曾經因為繳納的稅賦比較多,而反叛扶余國。
扶余國多次討伐挹婁部落,但是因為對方境內多山地,挹婁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擅長山林作戰,他們箭法精準,扶余人畏其弓矢,不敢過份逼迫。
因為領土與大漢沒有接壤,故而沒有往來。
高句麗位于扶余國南方,大漢玄菟郡東部。
高句麗的歷史不但比北方的扶余國更晚,甚至其政權都是由扶余人朱蒙建立。
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因為出身扶余王室,卻是庶出,爭奪扶余國大權失敗后,帶領追隨自己的族人離開扶余國,南下進入漢四郡之一的玄菟郡。
當時正值漢元帝劉奭即位,因體弱多病而難以親政,便將政事無論大小皆委任宦官石顯等人,導致宦官專權。
漢元帝在位期間,皇權勢微,朝政混亂不堪,階級矛盾非常激烈,社會動蕩不安,吏治敗壞、外戚宦官專權、流民四起,西漢王朝也是從漢元帝開始,徹底走向衰落。
不僅如此,漢元帝還放棄珠崖郡(后世海南島)領土,丟失高句麗縣。
朱蒙也是因為大漢丟失高句麗縣后,他在大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建立了新的政權,并修建紇升骨城作為王都。
朱蒙建國后,國號定為“卒本扶余”,因為當時雖然在大漢的高句麗縣境內建國,但是卻并沒有占領整個高句麗縣。
數年后,朱蒙徹底占據整個高句麗縣時,將國號改為高句麗。
光武帝復國后,高句麗開始不斷兼并周圍小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高句麗此時已經不滿足于偏居一隅,開始覬覦南方富庶的大漢王朝。
只是當時大漢王朝剛剛在劉秀的領導下,重新復國,正是鼎盛之時,高句麗只得按下悸動的內心,暫時蟄伏了下來。
這一等待就是近百年的時間。
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高句麗認為漢王朝已經不復當年強盛,他們也不想繼續等待下去,開始入侵遼東郡六座縣城。
遼東太守耿夔,親自率領本郡將士,迎戰高句麗的軍隊,大破之,并斬其渠帥。
高句麗全國震恐,此后數年,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大漢王朝,請求修復兩國的關系,并愿意每年進獻本國特產,成為大漢的屬國。
漢和帝之后,高句麗時而反叛,時而歸附,搖擺不定。
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大漢王朝對于這個搖擺不定的屬國忍無可忍,玄菟郡太守耿臨率軍入侵高句麗。
煌煌大漢只憑一郡之兵就攻克高句麗王都,斬首數百級,高句麗王伯固親自乞求投降,漢靈帝便將高句麗領土劃歸東漢遼東郡治下。
數年后,又改屬玄菟郡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