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淮河以南,五嶺以北的揚州,面積之廣,包含了整個長江中下游區域。
揚州共有六郡,分為長江以北的九江郡與廬江郡,以及長江以南的丹陽郡、吳郡、豫章郡、會稽郡。
長江以南的四郡又稱江東四郡,之所以稱之為江東,乃是長江經過彭蠡澤(鄱陽湖)后,到達丹陽郡的北端,并非自西向東流過,而是作西南至東北流向,此四郡地處這一段長江的東面,故又稱江東地區。
同理,九江郡與廬江郡因地處這一段長江的西面,亦稱江西地區。
揚州東靠大海,擁有豐富的海鹽資源,因為長江流過,這里的土地肥沃,降雨量充沛,農業高度發達,是朝廷收取賦稅的重要地區。
因為長江天險,漢末以來,流寇大多劫掠的都是長江以北的九江郡與廬江郡。
而長江以南的丹陽郡、吳郡、豫章郡、會稽郡相對來說,除了境內的山越時不時作亂外,幾乎很少遇到外來勢力的騷擾。
此時的揚州六郡,在當時討董聯盟形成之初,張角、唐瑁相繼在揚州起事。
張角這些年在丹陽郡發展太平道,治病救人無數,故而起事剛開始,前來相投者多達數十萬之眾。
他任用韓信、彭越為將,迅速攻占長江以北的九江郡與廬江郡,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作為劉辯妃子唐姬的父親唐瑁,卻是在項羽的威脅下,時為會稽太守的他,不得不起兵反董。
實際上,就像秦末之際的義帝楚懷王一樣,只是項羽扶植起來的傀儡罷了。
項羽從會稽起兵后,迅速攻占吳郡、豫章郡,占領江東三郡,并在范增與韓信“英雄所見略同”的戰略下,立刻與占據揚州北部的張角互為盟友。
后方是自己的盟友,張角的發展方向則定在了北方的中原地區。
徐州這些年在吳起的改革之下,日新月異,蒸蒸日上,實力雄厚,韓信自然暫時不會對徐州有任何的想法。
他將目光放在了中原的汝南郡,在袁術與董卓爭奪潁川之際,韓信雷霆出擊的攻占了汝南郡潁河以東的地區,為邁進中原,走了堅實的一步。
揚州北部被張角所占,阻擋了項羽北上中原的道路,項羽吸取前世的教訓,又不想與韓信提前兵戎相見。
他本想進攻荊南地區,發現昔日的手下敗將章邯竟然將醴陵縣提前打造得固若金湯,明顯早已經防范于他。
與此同時,江夏郡的曹參與鄧禹同樣將下雉縣重新修葺一遍,并親自坐鎮于此,同樣防范他這個西楚霸王的進攻。
項羽與范增仔細研究后,發現四百年后的嶺南已經不再如秦末時那般貧瘠,于是他們將戰略目標定在了大漢的天南,并暗中派遣軍隊攻占了南海郡。
原本歷史中的揚州六郡被孫策與袁術一分為二,孫策一統江東后,占據江東四郡,僅有長江以北的九江郡與廬江郡在袁術手中。
袁術得到傳國玉璽后,一直認為天命在自己,見到大漢風雨飄搖,經過深思熟慮,準備僭越稱帝。
就在長江南岸的孫策得到消息后,立刻寫信勸阻袁術,莫行謀逆之舉,袁術不聽勸告,強行稱帝,孫策大義凜然的與袁術正式斷絕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