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作為促成何進和袁紹聯手謀殺宦官的關鍵人物,當時僅僅是袁紹麾下的一位門客而已。
在袁紹的委任下,他私自見到何進,并最終說服何進向宦官集團出手。
隨著以何進為首的外戚與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同歸于盡,董卓進京之后獨攬大權,張津誅殺宦官集團的功勞被擱置。
一直到董卓、李傕郭汜等前后掌權的涼州武人集團,相繼被誅。
朝廷大權落到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手中,張津的功勞才重新被獎賞。
當時正逢交趾刺史朱符遭當地夷賊殺害,朝廷需要自己人前往南方總攬大局,以防當地豪族士氏家族尾大不掉。
加上張津本就是袁紹昔日的門客,曹操為了安撫河北的袁紹,于是任命張津接任交趾刺史。
張津擔任交趾刺史期間,在內抑制士燮為首的士氏家族的發展,對外與荊州的劉表在建安年間發生數次大戰。
但是因為嶺南地區兵微將寡,而荊州兵強馬壯,連續交戰失利后,張津在嶺南地區的威信大減。
百姓們開始反對與荊州的戰爭,將士們對窮兵黷武的張津感到失望,對未來感到迷茫,加上士氏家族為首的地方豪族推波助瀾下,張津被麾下將領區景殺害。
先一步得到消息的劉表,立刻派遣賴恭接任交州牧,被嶺南的地方豪族所阻。
當時已經擊敗袁紹,進駐冀州的曹操得到消息后,生怕劉表占領交州后,擁有長江以南的荊、交二州。
于是顧不得士氏家族為首的地方豪強坐大,任命士燮為綏南中郎將,都督交州七郡,領交趾太守如故。
原本歷史中,三國前期的群雄割據時代,嶺南因為地處偏遠,幾乎所有的諸侯都在爭奪長江南北以及黃河南北更為富有的郡縣,反而讓遠在天南的五嶺地區享受到了難得的和平。
嶺南七郡地處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雖然農耕技術難以與中原地區相比,但是因為溫度適宜,即使冬季也不用擔心因為氣候寒冷而導致農作物難以收獲。
在這種氣候下,水稻等農作物一年可以收獲多季。
如此優勢足以彌補農耕技術落后等各自外在原因,實際上的糧食產量相當可觀。
而且因為嶺南地區瀕臨南海,這里亦為兩漢時期著名的產鹽大區之一,朝廷在南海郡番禺縣、蒼梧郡高要縣均設有鹽官。
一直到赤壁之戰后,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漸形成,因為交州在地理上與荊州、益州、揚州皆接壤,這里開始成為劉璋、曹操、劉表、劉備、孫權等勢力爭奪的目標。
因為對于揚州、荊州、益州所在的政權,交州既可作為人力、兵力調發和物資補給,又可以擴大戰略縱深,完全可以當成三方政權的大后方所在。
如今的時空中,隨著名將們的到來,孫臏看出了如果爭奪北荊州,必將陷入中原混戰之中,難以自拔。
孫臏在詳細研究大漢王朝的各州郡地理位置以及周邊諸國的形勢后,將目標放在了嶺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