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早已經不是先秦時代的蠻荒之地了。
自秦始皇一統華夏,到他駕鶴西去,短短十余年時間內,他就組織了前后五批共計數十萬百姓的移民南疆。
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口基數的增加,還有傳播華夏文字、語言、文化等,促進了中原、北方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及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南北民族交往和融合。
漢朝自武帝平定南越國,建立交趾刺史部后,到西漢滅亡,王莽篡位,漢王朝同樣組織了先后五批移民來到嶺南,發展建設整個南疆地區。
所以,在孫臏看來,與其在亂世之中逐鹿中原,參與到大混戰之中,不如拿下整個嶺南七郡,暗中發展壯大自己。
等到時機成熟,再一舉北上,問鼎中原。
而項羽則比較直接,他的北上之路被占領江淮三郡的張角擋住,他的目的是滅亡劉季創立的漢王朝,而韓信三族被呂后所誅,同樣內心充滿復仇劉季所創的大漢。
所以項羽認為至少在漢王朝尚未滅亡之前,他們的結盟還是比較牢靠,他自己也不想與韓信提前兵戎相見。
畢竟項羽從早期的無視韓信,到中期的仍然看不上韓信,當韓信平定華夏北方與三齊之地時,他才意識到韓信的軍事水平已經不在自己之下。
項羽在與范增以及江東本地豪族商議后,同樣看中了嶺南這塊看似貧瘠,實際上潛力無限的土地。
嶺南地區即將迎來多方勢力的進入,這比原本歷史提前了十余年。
不僅如此,嶺南各郡還要面對南方諸國的騷擾,士氏家族在原本歷史中,面對孫權的入侵,選擇了舉族歸附。
如今面對的是孫堅與項羽的相繼南下,他到底會選擇依附何方勢力?又或是準備鋌而走險的與雙方開戰?
南方的夜郎諸國是否會成為另一個變數,孫臏真的只是想統一嶺南七郡,還是有更長遠的打算,看看世界在南方的盡頭是哪里?項羽能否依靠江東三郡為起點,打造出不弱于原本歷史中吳國孫氏的強國?
…………
自董卓被政變奪權,退回關中后,年少的皇帝劉協在賈詡、賈復等人的謀劃下,將原屬于司州、涼州、并州的京兆尹、馮翊郡、扶風郡、安定郡、上郡、北地郡六郡重新劃分出來,成立雍州,封董卓為雍州牧。
暴怒之下的董卓,屯兵長安,本想殺回洛陽,將皇帝與參與政變的世家大族連根拔起,恰好遇到從京城來的李儒、蔡邕等人。
李儒此時實際上已經暗中投靠皇帝,勸說董卓接受雍州牧的官職,而蔡邕同樣不贊同反攻洛陽,這完全就是謀逆之舉。
正當董卓進退兩難之時,白起率領在潁川與袁術作戰的軍隊返回,聽聞董卓欲反攻洛陽,立刻勸諫道:“將士們當初繞道武關,長途奔襲潁川,如今又急速返回,已經到了檣櫓之末的時候,應當休養生息,無法繼續征戰。
更何況聽聞朝廷已經派軍隊鎮守函谷關,這座千古雄關并非旦夕可破。一旦有其余諸侯以勤王的名義,進攻關中地區,則我們腹背受敵也!
如今應該接受皇帝的冊封,雍州包含了整個關中平原,當年大秦從這里東出,鯨吞天下,漢高祖在這里崛起,剿滅西楚霸王,建立漢王朝。
只要董公好好發展關中地區,未必不能成就秦國與漢高祖的霸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