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作為整個漢王朝治下郡縣最多,領土面積最大的州,共有十二個郡。
因為其地處漢王朝的西南邊陲,四周被名山大川包圍,坐擁山川之險,許多道路的出行,只能靠崎嶇難行的蜀道。自古以來,外敵很難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攻克益州。
益州的陷落基本都是從內部開始瓦解。
即使強大如蒙古帝國,在其征服了歐亞大陸后,也在征伐巴蜀的過程中吃了癟,唯一一位戰死沙場的蒙古大汗,就是死在了征服益州的道路上。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益州境內擁有成都平原,五條河流同時灌溉,都江堰更是有效控制了岷江水患,使得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當年秦國就是依靠天府之地的物資供應,在長平之戰中,熬干了趙國。
劉邦同樣依靠這里的后勤保障,雖然在面對項羽時,連戰連敗,卻越敗越強,相反項羽越勝越弱,因為他后方沒有強大的,可以源源不斷造血的地方。
最終攻守之勢異也!
劉邦依靠當初秦國的巴蜀與關中源源不斷的造血系統,同樣熬干了項羽。
如今時空中的益州形勢,與原本歷史相比,基本沒有什么變化。
境內仍然由兩大勢力構成。
占據益州北方漢中郡的張魯,以及繼承其父益州牧官職的劉璋。
要說不同之處,那就是劉璋對南中地區的掌控,比原本歷史中強了許多。
自王翦、趙充國在平定益州內亂中崛起后,益州本土勢力與外來的東州集團都想拉攏他們,為己所用。
王翦、趙充國二人不想參與到兩大派系的內斗中,加上當時劉璋對于南中的統治與動員能力相對薄弱。
在蜀郡太守王商的推波助瀾下,王翦、趙充國前往了南中四郡。
在王翦老謀深算以及趙充國的穩如泰山下,很快解決了越巂郡的不穩定因素。
并以此為根據地開始對南中各郡縣與各少數民族進行傳道、解惑。
重新頒布法律與各種優惠政策,讓西南少數民族看到他們是真的在為當地的各族百姓們做實事。
他們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緩和民族矛盾,想將各少數民族與漢人漸漸同化。
同時在永昌郡西南,昔日投降的哀牢國王族后裔,見到漢室日漸衰落,他們暗中開始了蠢蠢欲動的復國行動。
得到消息的王翦立刻率軍進入永昌郡,來到其治所不韋縣。
整個永昌郡以不韋縣為中心,東部是漢人與祖祖輩輩生活于此的少數民族,西部則是古哀牢國遺民以及其他當年歸附大漢的小國遺民后裔。
王翦等人來到不韋縣后,迅速平定了東部不服從益州政府的漢人與少數民族叛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