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趙充國在穩定住不韋縣以東的地區后,并沒有急于進攻不韋縣以西的哀牢后裔與其余小國后裔組成的聯盟,而是開始將益州的政策與律法在不韋縣以及永昌郡東部推行開來。
政策之中大多都是鼓勵百姓從事農耕與生產,并且帶來了大漢的農耕技術與更為先進的農耕裝備。
對那些不懂漢王朝語言與文字的各族百姓,他們還開設課堂,免費對那些愿意學習的百姓傳授知識。
于是,整個永昌郡東部的漢人與其余各族百姓全部歸心。
因為地理優勢,越巂郡是南中四郡溝通益州核心郡縣的十字路口,而永昌郡則是王翦、趙充國必須拿下,且作為穩定后方的根據地。
因為永昌郡各族人口加起來達到一百八十余萬,即使比起中原人口大郡,南陽、潁川、汝南三郡,也不遑多讓。
一旦能讓永昌郡的各族百姓歸心,那他們益州就有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可供調動。
王翦、趙充國平定南中走的乃武力征服與攻心為上二者結合的道路。
看似矛盾的兩條路,其實與原本歷史中的諸葛孔明平定南中的方法如出一轍。
打服那些起兵反叛的勢力,在頒布新的法律與惠民政策,讓那些底層的百姓歸心。
因為底層的百姓數量永遠是最多的,只要平民階級的百姓歸心了,哪怕地方豪族還想作亂,沒有底層百姓可供他們利用驅使,他們的實力也就不過如此。
原本歷史中,諸葛亮平定南中四郡,也并非馬謖所說“攻心為上”以及七擒七縱孟獲,讓西南諸部落歸心。
與曹操對北方游牧民族鐵血鎮壓以及陸遜對山越的壓榨一樣,蜀漢對南中地區更多的仍然是鎮壓與剝削。
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定南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讓對方沒有兵力反抗,以及沒有資源招募組建武裝力量。
其一,諸葛亮親率大軍來到南中后,消滅了反叛朝廷的野心家與參與抵抗的地方豪族。
其二,控制南中地區的所有核心官員。將本地有才能的官員升遷到蜀漢的朝廷任職,然后提拔南中的漢族大姓管理整個南中地區。
南中的漢族大姓本質上還是漢人,并非少數民族,比如“七擒七縱”的孟獲。這樣讓南中親漢的地方豪族管理少數民族,就能轉移矛盾,讓他們內部消化。
其三,將所有南中有戰斗力的民族或是軍隊收編,并且讓少數民族每年為蜀漢的軍資開銷繳納一定的費用。
當時諸葛亮就將南中青羌族移民到了蜀郡,并將他們族中的精英抽取出來,組成了一支實力強悍的部隊,也就是蜀漢著名的特種部隊“無當飛軍”。
只是如此一來,南中真的會服氣嗎?
親漢的南中地方豪族確實會服氣,因為他們的利益并沒有受到損失,相反他們當中有才能之人,不但能去蜀漢的朝廷任職,留下來的族人還能繼續壓迫、剝削南中的少數民族。
南中的少數民族自此開始,與蜀漢的政權結下了刻骨的仇恨。
諸葛亮在世時,將蜀國治理得無懈可擊,加上對方僅據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卻數出祁山,打得擁有十州之地的魏國,雍涼不敢解甲,中原不敢釋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