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武略,讓南中的少數民族只能在黑夜中瑟瑟發抖,哪敢起兵反叛。
然而諸葛亮死后,越嶲郡、云南郡、牂牁郡、興古郡陸續反叛,且反叛勢力皆是南中的少數民族。
親漢的地方豪族反而因為得到了無數利益,不但沒有參與叛亂,反而協助南中總督李恢平定各郡叛亂。
當然,這并非諸葛亮不愿意“攻心為上”,和平解決南中的問題,他在《隆中對》里也提到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只是當時的南中局勢在蜀漢政權襄樊、夷陵連續大敗后,開始覺得蜀漢已經病入膏肓,他們可以乘勢而起。
所以武力鎮壓南中諸部,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因為諸葛亮志在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一旦他自己率領蜀漢本就不多的將士北伐,這幫南方諸夷在后方搞事情,那就真的舉步維艱了。
不過,如今王翦、趙充國與諸葛亮所處的局勢完全不一樣,他們有大把的時間治理南中四郡。
而且王翦不但是商鞅變法的受益者,還是商君的狂熱崇拜者之一,對于商君在秦國的變法推崇備至。
后來王翦輔佐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后,急流勇退。
雖然沒有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但是秦國后來的發展他時刻關注,看在眼里。
秦始皇能夠將當時的七國融合在一起,確實是功在千秋之舉。
王翦有秦始皇前車之鑒可以借鑒,所以他有信心將南中四郡打造成益州穩定的大后方,加上有熟知屯田的趙充國從旁協助,王翦對于益州的未來充滿希望。
原本歷史中,掌管益州的劉璋對于南中四郡的統治相當薄弱,因為其地理遠離巴蜀核心地區,劉璋又忙于應付麾下益州本土派與東州集團的內斗,以及北方的張魯。
故而南中地區雖然名義上是益州的版圖,但是當地大多是少數民族,并不服從益州牧劉璋的管理,甚至殺害朝廷命官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南中四郡在劉璋執政時期,基本都是本地豪族與少數民族部落共同治理。
如今時空中,王翦如果能徹底將南中四郡掌控起來,對于益州來說,整體實力至少翻上一倍。
益州強大起來后,劉璋還會只是其他諸侯眼中只能自守的庸主嗎?
待天下有變,王翦、趙充國會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進攻董卓所在的關中嗎?
秦國歷史上最好的兩位名將不期而遇,會發生那樣的故事?
王翦面對自己心中最敬仰的大秦戰神,是否會放棄進攻關中,反而向西進攻漢越國,撣國等諸多南亞小國,為大漢王朝開疆拓土?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王翦真能從商君變法中吸取經驗,將南中四郡打造成西南的沃土,益州作為大漢王朝最大的州,必將成為不弱于原本歷史中蜀漢的勢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