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恂:“…………”
耿弇:“…………”
楊弘:“哈哈,袁公親征韓信,對方得到消息,必定畏我如虎。”
張勛:“潁河以東是平原地帶,更適合騎兵縱橫馳騁,張角起事兩年有余,麾下騎兵團,并不多,優勢在我們。”
“袁公如果一定要親征韓信,并且不愿意聯合陳王劉寵與徐州牧陶謙,末將認為當兵分三路。
一路進攻潁河中部重鎮細陽縣,一路進攻潁河東南重鎮慎城,第三路則攻打潁河北部重鎮新陽縣。
韓信一旦聽聞我們兵分三路,他自己最大可能會防守潁河中部重鎮細陽縣,因為一旦南北出現意外,地處中部的細陽縣無論北上救援,或是南下救援皆是路程最短,耗時最少。
袁公率領主力攻打細陽縣,只要能成功拖住韓信一段時間,末將與寇恂將軍各帶一路軍,會盡快攻下北部重鎮新陽縣與東南重鎮慎城,然后于袁公會師于細陽縣,方可將韓信團團圍住。”耿弇知道他們聯合陳王與陶謙的計策不被采納后,只能用第二套方案。
“雖然在下認為聯合陳王與徐州牧乃多此一舉,但是耿將軍此策的確可行。公路可學當年的高祖劉邦一樣,拖住西楚霸王的主力,另派善于統軍的將領開辟汝南南北戰場。”何夔頗為認同的說道。
袁術雖然自我感覺良好,但是何夔的建議不得不讓他重視,沉吟良久后,點頭說道:“既然如此,那就按照耿弇將軍的策略,我們兵分三路進攻潁河以東的韓信軍隊。
至于各路主帥人選,中路自然由我統領,紀靈將軍為先鋒,何叔龍(何夔)、楊弘為參謀,張勛為后軍,共起步卒騎兵三萬;
南路由耿弇將軍為主將,寇恂為副將,華子魚(華歆)為參軍,共計兩萬軍隊;
北路則由橋蕤為主將,雷薄為副將,閻象為參軍,陳蘭為先鋒,共計兩萬軍隊。”
袁術之所以沒有將耿弇、寇恂分別列為南北的主將,主要原因是橋蕤作為原虎賁軍中的隊長,當初義無反顧跟隨袁術殺出京城,是絕對的心腹,需要提拔的對象。
而耿弇、寇恂雖然當初對袁術有通風報信之恩,也非常有能力,卻出身普通,這是讓袁術最為看不起的地方。
橋蕤出身睢陽橋氏,是將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全部歷任一遍的名臣橋玄的侄孫。
雖然并非橋玄的嫡系后人,好歹出身睢陽橋氏,這個家族即使不如他們汝南袁術,也差距不大,這是袁術非常想拉攏的家族,故而他對于橋蕤是格外的寬容。
即使當初橋蕤阻擊失敗,讓韓信率軍北上進入潁河以東,并占據此地,袁術仍然沒有治他的罪。
此次兵分三路,讓橋蕤擔任南方的主將,就是想讓他戴罪立功。
而在袁術看來,南、北兩路中,北路更為輕松,因為南路需要防止張角派援軍從壽春與下蔡支援汝南的韓信軍隊,而北路則沒有這樣的擔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