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歷史中,蒯氏兄弟不但是劉表麾下的首席謀士,更是他的合伙人,可以說沒有荊襄豪族蒯氏與蔡氏的鼎力相助,單馬入宜城的劉表幾乎不可能如此迅速的掌控荊州大權,要知道這片土地遠離中原,這數百年來,繁衍出了無數本地豪族。
即使后來得到荊襄豪族相助的劉表,仍然陷入到了荊州的內亂之中,特別是荊南四郡。
官渡之戰時,作為袁紹盟友的劉表曾經得到袁紹的求援,希望他能進攻曹操的后方,當時曹操的主力大軍全部北上與袁紹相持于官渡,雖然劉表麾下的謀臣武將大都不同意奇襲許昌,因為曹操代表的是朝廷。
你攻打許昌,不就是謀反嗎?
但是劉表卻并不這樣想,皇帝早已經被曹操架空,他進攻許昌是解救皇帝,扶大廈于將傾。
將來大漢若是復興,他也會成為漢室的中興之臣,名垂千古,然而一個長沙的小人物卻改變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這名小人物乃桓階,出身長沙桓氏,早年當過郡守的功曹,孫堅擔任長沙太守期間,舉薦桓階為孝廉,桓階因此被朝廷相中,進入京城擔任尚書郎一職。
后來父親去世,桓階返回家鄉奔喪,正逢孫堅與劉表軍激戰后,戰死。
因為孫堅的舉薦之恩,桓階便冒著生命危險前去拜見劉表,請求為孫堅送喪。
劉表被他的義氣所感動,讓他帶走了孫堅的尸首、靈柩。
桓階為父親守孝完后,當時天下大亂,朝廷被李傕郭汜把持,桓階于是留在本郡,為長沙太守張羨做事。
官渡之戰爆發后,劉表原本力排眾議想支援袁紹,得到消息的桓階立刻勸說長沙太守張羨道:“舉大事者不以仁義為本,就沒有不失敗的。齊桓公率領諸侯尊崇周天子,晉文公追殺叔帶又收留周襄王皆是仁義之舉。
如今袁本初依靠強橫的實力,進攻中原,違背了仁義的道理。劉景升不但沒有看出這個道理,反而助紂為虐,幫助袁紹進攻朝廷,這是自取滅亡啊!還望大人一定要深明大義,明辨是非,保全福運,遠離災禍,切不可與他們同流合污。”
張羨原本就因為劉表看不起他,而怨恨于對方,聽了桓階的勸諫,深以為然道:“劉表是朝廷任命的荊州牧,并且占據荊州最繁華的地區,帶甲十余萬,我只是一個小小的長沙太守,該當如何行事呢?”
桓階信心十足的說道:“曹操現在的實力雖然不如袁紹,但是他仗義起兵,挽救朝廷的危亡,奉王命討伐不服朝廷的諸侯,天下人誰敢不服,那就是亂臣賊子!現在我們應該聯合荊州南部其余三郡,保住三江,等待曹操派遣大軍前來。
那時候,只需要里應外合,則荊州不攻自破,我們也會成為大漢的功臣啊!”
長沙太守張羨于是聯合荊南其余三郡,對抗劉表。
原本準備舉荊州之力偷襲曹操的劉表,也因為荊南四郡的叛亂,不得不放棄進攻曹操,轉而與張羨等人展開為期數年的戰爭。
而蒯氏兄弟始終堅持認為,應當支援曹操,反對袁紹,他們認為袁紹最終不會是曹操的對手。
蒯氏兄弟的觀點簡單明了:“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他們都極力拉攏于您。如果州牧大人保持中立,無論是誰取得最后的勝利,都將怨恨于您沒有出兵相助。
您坐擁十萬之眾,兵力足以影響官渡之戰,如果現在選擇一方相助,他們獲勝之后,必定善待州牧大人。